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与优化措施

宁夏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与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宁夏从基础设施最薄弱的地区入手,立足基层,把难点重点放在村一级上,全面推进全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全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覆盖率、达标率。

宁夏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与优化措施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内容,聚焦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可以更好地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新时代构建宁夏特色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文化发展之间矛盾的基础和关键,是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自治区党办、政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宁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自治区贯彻落实“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纲要实施方案》等多个配套政策,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时间表、路线图,着力构建区、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

宁夏从基础设施最薄弱的地区入手,立足基层,把难点重点放在村一级上,全面推进全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全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覆盖率、达标率。宁夏农民文化大院依托民间乡土人才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做法得到中央肯定,中央多家主流媒体给予宣传报道。

按照《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要求,全区大力实施文化扶贫工程,从贫困地区9个县(区)切入,精准实施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特别是2016年至2017年,在中宣部和国家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的大力支持下,宁夏按照“七个一标准”,即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乡村大舞台、一个图书电子阅览室、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影视器材、一套体育健身设施,采取整合资源、盘活存量、集中利用、新建改建等多种方式,建成126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文化设施到村、文化服务到户、文化普及到人、文化扶贫到“根”的“四到”目标,率先在全国贫困地区实现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同时,加快推进川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川区综合实力较强、人口居住集中、地理交通方便、群众文化需求旺盛等优势,采取县(区)自筹自建、整合利用公共资源和自治区相关部门扶持器材设备、跟进指导等办法,全区13个县(区)963个行政村基本实现川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一些村存在设施短缺或不达标情况),其中全达标175个村,达标率18%。截至2019年1月,788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或多或少存在设施不完善和活动器材短缺等情况。

表1 宁夏川区13个县(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建设情况

续表

注:贫困地区9个县区设施已实现全覆盖

表2 宁夏川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器材配置及活动情况汇总表

续表

续表

表3 宁夏农民文化大院基本情况统计表

续表(www.xing528.com)

(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管理水平不断强化

2017年,自治区财政支持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招聘716名文化专管员,每人每年给予6100元工作补贴,由自治区组织集中培训后安排到岗工作,有效促进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运行。发挥县(区)文化馆图书馆业务功能,采取集中办班培训和下派辅导员驻村指导的方式,培养乡村文化人才参与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工作,提高管理运行水平。结合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和“春雨工程—大讲堂”等项目,宁夏每年集中举办1~2期培训班,重点提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管员和文化骨干的政治素养、专业技术和服务管理能力。认真实施文化部“阳光工程农村文化志愿者行动计划,招聘文化志愿者协助管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运行工作。2016年至2017年,招聘94名农村文化志愿者,并把他们安排到贫困县(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协助管理运行工作。引导民间文艺团队、农民文化大院的负责人和文化能人代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模式发展创新

通过支持文化企业、社会文化组织“代管”“托管”和购买公益岗位、招募文化志愿者驻村协助等方式,探索建立社会化管理模式,提高运行效能。如海原县探索“公建民营公助”管理运行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自治区成立文化扶贫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协调推进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督导运行常态化,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运行列入自治区年度效能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各级政府跟踪督查督办。

(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乡村大舞台、图书(电子)阅览室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为群众提供戏剧歌舞编排演出、广场舞表演、读书看报、体育比赛、知识培训等基本服务。有些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将民间文化传习、休闲乡村游、村史展陈等纳入其中,丰富运行内容,提升运行效能。如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融秦腔表演、高抬马社火展示、农家小院休憩、文化长廊观展、电商销售服务于一体,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粮仓”。围绕群众享受文艺演出、读书看报、文体活动、教育培训等基本服务内容,实行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项目、时间公示制。同时,积极扶持群众自办文化,宁夏年均扶持150个村文化活动室、民间文艺团队和农民文化大院,推动群众自办文化与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机协同,充实力量、丰富内容,促进管理运行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化、社会化转变。

海原县七营镇杨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李佐珍/摄)

就农民文化大院而言,目前全区有762个,周围群众经常参加农村小戏排练表演和民间书画练习创作、民间手工艺制作等活动,每年自发组织开展文化活动1.8万场次以上,1.4万余人参加活动,农民既当演员又当观众,为乡村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固原市有174个农民文化大院,年活动达8320场次,三营镇鸦儿沟马志学文化大院以山“花儿”传承为主,引导农民开展传唱活动,活跃了村庄文化生活,促进了邻里和谐相处。以自治区专业院团为主体,市、县(区)艺术团队为补充,推进送戏下乡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每个行政村每年送戏1场;深化广场文化活动,以农村广场舞表演为主要形式,引导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开展;把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为流动服务点,以流动图书车、图书“漂流包”等形式,将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以“欢乐宁夏”全区群众文艺汇演、社火大赛等品牌活动为牵引,组织群众利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开展民间文艺团队、农民文化大院文艺会演和农民歌手大赛等乡村文化活动。

海原县三河镇四营村文艺舞台(李佐珍/摄)

随着全区乡村文化综合服务效能的不断提升,文化惠民落在了实处,引领乡村社会文明风尚的“加减”效应日益凸显,参加文化活动的农村群众增加了,聚众赌博的减少了;学习知识的增加了,戳弄是非的减少了;勤俭致富的增加了,铺张浪费的减少了;文明行为增加了,陈规陋习减少了,来乡村旅游度假的人也越来越多。

中卫市首届舞狮大赛(展帆/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