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与优化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与优化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总体上来说,宁夏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与“乡镇综合文化站要有文化专干2~3名、确保有1名专职、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少于1名文化管理员”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与优化

从总体上来说,宁夏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文体生活的新期待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待完善

2017年建成贫困地区9县(区)60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自治区财政的支持下,每个村招聘1名专管员,为管理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但还有555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无资金来源,没有专管员,只能由村委会成员代管。川区963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大部分也没有专管员。村委会人员兼管和社会人员临时代管导致管理人员游离不定,工作时断时续,业务开展不专心,关门现象时有发生。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人员文化素养低、兼职多,年龄大。有的村没有专管员,暂时由村支书或村主任代管,免费开放也时断时续。全区普遍存在管理能力不强、组织活动无新意、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但文化人才的匮乏也从根本上制约着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高质量运行。主要原因如下。

1.乡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

近年来,受撤乡并镇、乡镇体制改革等原因,普遍存在文化专干不专的现象。有的专干既是文化专干又是信访、计划生育、法律服务专干,身兼数项工作。由于职称待遇等实际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导致基层群众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流动性大。另外,受体制、编制、经费等问题的制约,目前仍难以全面达到每个行政村或社区至少配备1名财政补贴专职文化管理员的指标要求。

乡村的文化生活活力不够。由于机制与体制的不完善,许多乡镇文化站站长身兼数职,没有精力开展好公共文化服务。近些年来,乡村一些老文化人逐渐老去,年轻且有文化的人又很难涌现,乡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断层现象,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岌岌可危。文化人才工作存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少、基础人才挖掘不够、基层队伍培育不够等问题。基层文化专干“专而不专”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往往都是身兼多职,心有余而力不足,形成了工作疲于应付的局面。

受体制、编制等因素的影响,加之重视程度不够,文化机构编制不足,人员配备不到位,人员老化补充新人难、人员固化流动困难、知识结构僵化等都是主要因素。例如吴忠市部分乡镇文化站人员没有编制(利通区、红寺堡区有机构无编制),行政村和社区未配齐享有财政补贴的文化专管人员,各市、县(区)普遍存在落实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名以上人员编制的政策要求不严格,专人不专等问题。有的同志既是文化专干又是其他专干,这直接导致乡镇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精力不足,专干不专的现象十分普遍。文化专管人员往往因补贴少,且由村干部兼职,文艺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导致指挥员变成了守门员,乡村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不足。

2.公共文化专业管理人才需加强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缺少专业的文化管理人员,人才队伍力量薄弱、文化素质较低。一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文化设施管理员身兼数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工作中去。一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文化设施管理人员队伍流动性很大。目前,宁夏乡镇文化站共有413名管理人员,虽然基本达到一站1~3名工作人员要求,但整体存在着管理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县(区)乡镇机构改革后,有了文化站编制,配备了站长或工作人员,但这些人员大多身兼数职,有时还经常被抽调到其他岗位从事专业之外的工作,且队伍老化严重,真正用在工作上的精力很少,专人不专职现象较为普遍。与“乡镇综合文化站要有文化专干2~3名、确保有1名专职、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少于1名文化管理员”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普遍业务技能不够高,缺乏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村、社区文化专业人才更为缺乏,难以满足新时期基层文化建设的需求。

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人才断层

市、县(区)、乡三级普遍存在文化专业人才断层问题,全市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博物馆)和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中,40岁以上人员306人,占总人数的68%,老龄化严重。乡村文化工作薄弱,乡镇文化专干不专职现象普遍,严重影响村级文化工作积极性。

(二)特殊的乡村环境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制约

1.思想认识有偏差

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基层乡镇政府更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个别乡镇领导在思想认识上视文化工作为非乡村工作的硬指标,未从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去思考,未形成大文化的共识,从而造成了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支持不够的现象,乡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严重影响了乡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与发展。

有的县(区)、乡镇、村领导干部对文化助推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乡村文化只不过唱唱跳跳而已,无关紧要,缺乏狠抓乡村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没有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运行管理纳入工作全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只是在应付检查时做做表面文章。有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坐守一亩三分田”,只把眼光盯在政府的投入和支持上,设施等政府建、资金靠政府投、人员要政府配、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多了等靠政府的依赖性、少了拓宽思路办文化的主动性。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重视程度不够,致使一些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松懈,运行效率低,没有发挥应有作用。(www.xing528.com)

部分基层干部思想上存在偏颇,重经济、轻文化,对文化建设在发展乡村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认为他们的工作上不了台面,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近年来,文化主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举办活动等具体事务上来,从宏观上规划、指导、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着力较少,对业务单位工作管理督导不到位,未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不利于乡村文化建设摆上位置和积极推进。

2.乡村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未充分发挥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宁夏乡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迅速加紧,有些文化站也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为发展基层公共文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目前来看,运行情况不理想,未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人气不足,很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处于半开放状态,没有为人民群众提供好文化服务,服务效能需要进一步提升。

3.乡村文化生活贫乏

乡村文化生活较为单一。闲暇之时,农民除看电视之外,最主要的消遣方式是串门、打牌、打麻将、喝酒。特别是农闲时节,一些乡村仍然比较热衷打麻将。健康的文化活动开展的少,有一些低俗的东西势必会乘虚而入。每年开展乡村送戏下乡活动,平均每个乡镇、村一年不到两场次演出,因而总体服务供给还是偏少。

(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服务供给待提高

1.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群众文化活动通过广泛发动、大力推进,在活动的数量与质量上均有显著提升。但是,在活动质量水平、活动效果影响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此外,有的活动缺乏针对性,内容和形式均显单一,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人群包括观众普遍以中老年人居多,青少年群体参与相对较少。[4]

现有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供不应求、供非所求、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等问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信息化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对群众文化需求了解不够及时和深入,造成群众对政府所提供的一些文化产品不满意,参与度不高,造成了文化资源的闲置和资金投入的浪费。比如:送戏下乡的文艺演出、展览等不能紧贴乡村发展变化形势,不合群众口味,在群众中冷遇;农家书屋部分图书过时、陈旧,更换不及时,借阅率较低;乡村文化设施利用率低,文化设备闲置现象普遍,难以发挥实效。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和供给差距明显。城市文化资源相对丰富,设施相对先进、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而乡村文化资源相对匮乏、文化活动场馆建设相对不足、文化消费水平普遍低下。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受场地、经费限制,一般仅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庆组织活动,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利用。公共文化产品的总供给量不足,特别是贴近群众生活、符合群众需要的优秀作品,数量还不够多,质量还不够高。

2.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依然匮乏

近年来,宁夏虽有一些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励,但各文艺门类发展不均衡,少数门类一枝独秀,多数门类不够突出,精品力作相对较少。虽然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多,但是在全区乃至全国享有知名度、在群众中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寥寥无几。开展的文化下乡、广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在形式、内容及质量方面都有待于提高。

3.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创新度有待提高

乡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如何从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基层百姓特点、体现基层群众意愿,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为农民群众提供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不够;如何创新方式激励基层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想参与、要参与、乐于参与的共建共享的自主参与的方法不多;在培育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态过程中,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的文化项目创新、文化活动创新、文化载体创新度欠缺;充分利用“互联网+”“两微一端”促进基层百姓线上线下互动,乡村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创新滞后,无障碍零距离享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创新需要进一步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