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书结构及理论框架的梳理与界定

全书结构及理论框架的梳理与界定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首先梳理了对本研究有启发作用的实践理论传统和社会空间理论传统,它们是建立本书分析框架的认识论基础或重要概念来源。“分析框架”一节介绍了理论框架的建构和研究路径,并对相关概念做了界定。

全书结构及理论框架的梳理与界定

第一章“导论”,从案例出发提出本书研究问题,对话现有的经验性理论,选择适合本案分析的理论视角,并介绍本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本章的“研究方法”一节介绍了案例选取、资料搜集及分析、研究效度、伦理问题等内容。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首先梳理了对本研究有启发作用的实践理论传统和社会空间理论传统,它们是建立本书分析框架的认识论基础或重要概念来源。“分析框架”一节介绍了理论框架的建构和研究路径,并对相关概念做了界定。

第三章“国内外城市更新的普遍模式及主要行动者”,从城市发展历史背景、城市更新目标、主要行动者及其关系等方面介绍了国外城市更新的主要历程及普遍模式;再从新自由主义思潮、土地、住房、分权、利益格局、文化发展等方面阐述中国旧城更新的制度环境,在此结构条件下分述参与旧城更新的主要行动者(利益集团)以及他们之间的空间生产关系。

第四章“上海的旧城更新历程及典型案例”,在第三章基础上,重点介绍上海旧城更新的历程,并通过对上海几个典型的旧城更新案例的简述,揭示旧城更新的结构条件和一般行动逻辑,作为本案特殊案例展开的背景及参照。

第五章“田子坊所在街区的形成史及更新历程”,分租界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介绍了田子坊所在街区的历史变迁及每个阶段的空间特征。(www.xing528.com)

第六章至第八章,以时间轴为序,分空间开发期(1998—2001)、权力争夺期(2002—2006)以及利益分配期(2007—2015)三个阶段展开对田子坊街区更新过程的叙事和分析,以生产关系中的权力与利益结构作为阶段划分及类型化的依据,以行动者策略性的空间实践为分析单位,分析行动者的空间实践、互动行为与社会空间重构、社会结构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着力回答本书提出的研究问题。

第九章“讨论与结论”,首先对案例分析的发现做了概括;其次,对社会空间视角下的行动者分析框架的解释力进行再验证;再次,总结了案例特殊过程背后的一般性制度逻辑;最后,对理论建构之外的案例应用价值进行开放讨论。

【注释】

[1]居改非,业主擅自将居住房屋改变为非居住使用,从事办公、商业旅馆、仓储甚至生产等经营活动的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