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者的思维在跳跃,让诗词语言绽放光芒

作者的思维在跳跃,让诗词语言绽放光芒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刚才这位同学觉得语句间不连贯,其实也是一个重要发现。文章比较注重语句的连贯性,而诗词更注重意象的表达。当前后语句不够连贯的时候,那就可能是作者的思维在跳跃,从而让诗词的语言绽放出更美的光芒,让诗词的意境得以升华,所以大家解读这些地方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和用心。表象是一望而知的,心象则是层层遮蔽的。

作者的思维在跳跃,让诗词语言绽放光芒

山东临清市康盛庄中学 冯宗辉

师: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词中写雪的句子

生:(齐读)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师:词人用这些语句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写雪的特点,咱们来分析一下。前两句总领概写,分写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写雪的什么特点?

生:雪白茫茫的一片,辽阔无际。

师:重点在“白”上还是在“辽阔”上?

生:我觉得两个方面都有。

师:(对另一学生)你觉得呢?

生:主要还是辽阔,没有白的意思。

师:“莽莽”原指原野辽阔、无边无际或形容草木茂盛,这里表现了雪后的原野辽阔,文章确有“白茫茫”这种意思的流露,但用“白茫茫”表述句意,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心中词语固定搭配的习惯。我们读文本,分析文意,切不可想当然地看问题。

师:所以,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里雪的特点是——

生:广。

生:阔。

生:大。

师:想一想,雪前长城一带的风景是怎样的?

生:碧绿的田野,深黛的青山,美丽的苗圃,红砖青瓦的房屋……那是多彩多样的风景。

师:再和雪后的情景相比呢?

生:雪后惟余莽莽。

师:天地一体,苍茫一片,这是何等的气势恢宏,又是词人多么开阔的心胸!再分析“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表现了雪的什么特点?

生:写雪后天气奇寒,黄河都被封住了。

师: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者却说,黄河一下子就被封住了,这有道理吗?

生:“顿失滔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好像作者亲眼看到黄河瞬时就失去了滔滔流滚的气势,变得驯服安静,这样写更能体现雪后天寒地冻的天气。

师:所以这里表现的是雪的——

生:冷。

生:寒。

师:作为南方人的毛泽东,遇见这样大的雪,这样寒冷的天气,这样静默的黄河,一定是别有一番感受和诗情。“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写了雪的什么?

生:雪给人动态的感受,“舞”和“驰”都是动词,是以化静为动的手法来写雪的。

师:还有吗?

生:还写了雪的颜色,用“银”和“蜡”表现了雪的洁白。(www.xing528.com)

师:两位同学说得都很好,可是我觉得作者的创作意图有一个方面更突出,大家认为侧重点是雪的动还是雪的色?

生:我觉得重点还是写雪的颜色。因为雪的动态是虚的,而雪的颜色是实的。

师:我也倾向于你的说法,动感是作者自己的感觉,并非雪本身的性质。老舍《济南的冬天》中也有类似的句子——“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人的感觉存在起伏性造成的,所以两句重点凸显的还是雪的色——白。“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个句子挺有意思,它与前后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它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异议?

生:这个句子与前后句的连贯性都不好。

师:那你具体说说。

生:前面分别写了雪的“广”“寒”“色”,到这里却要与天公比高,“高”与前面雪的特点联系不大。既然是比高,后面的句子又没有回答比高的结果,而是继续写雪后高原的景色之美,所以,我觉得,中间这句“欲与天公试比高”与前后都缺少内在的关联。

师:你的发现很有见地,大家是不是该给他鼓掌?

师:我有一个主意,咱们把“高”换成“美”,不比高而比美,前后都协调了,大家同意吗?

(生沉默)

师:重新读一读课文再想一想。

生:我觉得,换成“美”虽然能前后连贯,但是韵律就出问题了。词的上阕押“ao”韵,押韵的字分别是“飘”“滔”“高”“娆”,换成“美”就不好了。

师:这个同学从韵律角度否定了我的想法,哪位同学还愿意说说不同的见解?

生:我觉得不换字也一样可以表示美的意思,而且比“美”表达得更宽泛,也更有含蓄的意味。

师:再细致地解释一下好吗?

生:“高”不一定表示高矮,它还有高明、高妙等意思,在这里,它表达的意思可能还要更多。

师:我非常赞赏你的意见。“欲与天公试比高”中的“高”,我们不能把它理解得太狭隘,雪后的陕北高原能和天公相比的东西有很多,像美丽、苍凉、辽远、纯净等,所以“高”既可以押韵,又有深远的内涵。如果换成“美”,就太单薄、太柔弱、太缺乏大气象了。所以还是用“高”好。刚才这位同学觉得语句间不连贯,其实也是一个重要发现。如果我们把文章看作摄像机的话,那么诗词就是照相机。文章比较注重语句的连贯性,而诗词更注重意象的表达。当前后语句不够连贯的时候,那就可能是作者的思维在跳跃,从而让诗词的语言绽放出更美的光芒,让诗词的意境得以升华,所以大家解读这些地方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和用心。

主持人语

距离远近,各有会心

肖培东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只有细心揣摩,才能领会其中蕴含的意蕴和情味,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叶方碧老师抓住了“竞”字,引全班学生折腰思考,缩短了学生与词的距离,使他们较圆熟地品咂出意外之味,打开了课堂教学的一扇窗。叶老师把学生的误写转化为教学资源,巧妙地通过“竞”“竟”比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验,辨析作者积极提倡的“拼争竞赛”意和“主动行动”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品位和情趣。诗道贵在悟。诗词教学,最忌把教师和教材的既定信息直接教授给学生,不顾学生主观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像叶老师那样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这种对话,立足于语言。诗词的语言确实像魔方一样,字词句意的搭配,会产生很多奇妙的效果。但锤炼字词又要遵循一定原则,不能使读者开门就见山,一望而尽知。词家描景赋事,总是在客观通俗的表象后面,附着他特殊的心象。表象是一望而知的,心象则是层层遮蔽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品的丰富性也是由距离产生的,它可能是读者和文本的距离、读者和作者的距离、读者和编者的距离、读者和年代的距离等。所以课堂上真实地展示出学生理解上的问题,并非坏事。只有在心理上产生不解与惊讶,才会有发现和领会,才会有所谓的深层意蕴的挖掘。在叶方碧老师的教学镜头里,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学生对“竞折腰”的解释其实也是自有心得的。

常福胜老师剖析“娇”的魅力,同样也是契合了炼词炼字的这种要求。“娇”字意思晓畅明了,无非是“娇嫩、娇娆、娇艳”等意,但北国之景是“壮美、壮阔、壮观”的。两者之间的反差就构成了教学的第一个距离。常老师细抠密挖眼前的恢宏之景,就是拉大两者的反差,以蓄足之势形成一决千里之态,所谓“阴柔之语表现阳刚之气,外在的色调与内在的情感强烈反差,达到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学生先有所感,后有所悟:“如果用‘娇’字,那外部感觉和内在情致就没有反差了。”看,理解得多好!实际上,读者和文本的距离,也是读者和诗歌美学的距离。常老师分析“娇”一字立骨,透露了毛泽东的诗学追求。如果我们在学生感觉出现松动时,能从诗学理念上判断,是不是更能窥斑见豹呢?美人烘托英雄,是中国传统诗词美学情趣,美人入词词更美,“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等,对此进行列举提炼,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准确把握词意,进而鉴赏词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跨出这一步,应该更能缩短学生和词的距离。

从作者身世入手,也是解读文本内涵的有效方法。陈涛老师就是从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切入教学的。不过陈老师放弃了先展示背景再进入文本的传统方式,而是投影毛泽东几首类似作品巧妙地进行比较:和《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比描写雪景的不同,和《沁园春·长沙》比作者身份心境的不同,和《忆秦娥·娄山关》比情怀的相同。我们发现,课堂兼得其妙。首先,词句辨析挖掘出了不同时期作者的不同情感,不同情感渗透进了不同的客观细节,不同细节生发出生动的感染词,学生较容易地理解了诗词主客交融的特点。其次,在对几首词的交错重叠分解中,毛泽东的革命家形象变得更加鲜明。我甚至觉得,最后的背景展示不再是介绍式的,而是印证式的。因为词的内涵一定是在词中,不必把作者介绍当作钥匙来阐释文本,应把它当作提供解读的索引。陈老师的知人论世是从文本着手实施的,值得提倡。

张晓春老师的课堂是从质疑开始的。课文对“风流人物”的注释,学生有不同看法。课堂讨论的依据是文本而不是课文注释。学生说“注释和诗词的内容有一定的距离”,教师也要敢于和教参等辅助性资料拉开距离,而不是囿于应试范畴,不敢越雷池半步。张老师拉开与编者的距离恰是好教学的开始。当然,注重对文本的研究,是要求我们和自己的思维习惯保持一定距离。冯宗辉老师指出,“莽莽”重点在“辽阔”,学生用“白茫茫”表述句意,更多表现了“词语固定搭配的习惯”,是一种“想当然”。那我们怎么去理解词意呢?还是要从词的本身特点入手。由于字数限制,词人总要凝练和简化语言,造成了词句跳跃性和不连贯性的特点。冯老师课堂上对“欲与天公试比高”中“高”字的讨论即是此例。如果认为诗词语言的封闭性、词句与词句间的距离感是合理的话,就必须要有作者隐含的情感去串联。甚至应当认为,这些语词不是客观事物特征的展现,而是作者心灵特征的展现。冯老师带学生这样去思考“高”字,就扩展了该词的情感外延,从而让诗词闪现出“更美的光芒”。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经典诗词同样无限丰富,我们读之悟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