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巧添平行线求比例线段的方法和技巧

巧添平行线求比例线段的方法和技巧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0图11图12活动二:十二归一教师引导总结:题目中已知A、B、C、D、E、F六个点,本题十二种添加平行线的方法,正好过每个点有两种添加平行线的方法。在图形内部添加平行线,解法一、解法二、解法三比较简单;在图形外部添加平行线,解法七、解法九、解法十比较简单。活动一由教师介绍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添加平行线和知道如何量化。

巧添平行线求比例线段的方法和技巧

材料来源: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初中数学同步学习与辅导九年级》。

知识平台:

比例线段、相似三角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拓展意义:

变式教学是我国传统优秀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变式教学主要有三种变式拓展形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它们有利于构建学生特定的经验系统。特定的经验系统对学生学习成就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线段、相似三角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之后,以一道习题为研究背景,组织学优生一题多解,再反过来找到多解之间的数学本质,这不仅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够引导学生回归到对数学概念和定理的深刻解读,提高数学素养。

活动建议:

在下文的12种解法中,开始的几种方法比较简单,学生独立思考,第一种解法由教师示范讲解,强调(1)为什么添加平行线;(2)平行线如何用两次;(3)如何量化。第二、三、四种方法分小组完成,让他们讨论出思路,自己独立完成一种方法,其余方法根据学情有选择的安排。然后,分组完成一种或两种方法,其关键是怎样找到适合的方法。最后,教师的点睛必不可少,让学生知道几种解法的由来。

活动方案:

活动一:一题十二解

教师提问:△ABC中,E是AC边的中点,点F在AB边上,AB=4AF,FE的延长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D。求证BC=2CD。

学生课堂独立思考论证,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具体方法如下:

解法一:如图1,过点C作CM∥AB交FD于M,则MC=AF=,所以DC =,于是得到BC=2CD。

解法二:如图2,过点E作EM∥AB交BD于M,则,BM=MC,所以DC=,于是BM=MC=CD,因此BC=2CD。

解法三:如图3,过点C作CM∥FD交AB于M,则AF=FM=,所以FM=,因此BC=2CD。

图1

图2

图3

解法四:如图4,过点F作FM∥AC交BD于M,则BC=4MC,FM= ,所以EC=,DC=2MC,因此BC=2CD。

解法五:如图5,过点E作EM∥BD交AB于M,则ME=,AM=MB,所以AF==,FM=,ME=,因此BC=2CD。

解法六:如图6,过点F作FM∥BD交AC于M,则FM=,AM==,所以ME=,FM=,因此BC=2CD。

图4

图5

图6(www.xing528.com)

解法七:如图7,过点A作AM∥BD交DE的延长线于M,则AM=CD,AM=,所以BD=3CD,BC=2CD。

解法八:如图8,过点A作AM∥FD交BD的延长线于M,则BD=3DM,DE=,所以CD=DM,因此BD=3CD,BC=2CD。

解法九:如图9,过点B作BM∥AC交DF的延长线于M,则EC=AE= ,所以DC=,BC=2CD。

图7

图8 

图9

解法十:如图10,过点B作BM∥FD交AC的延长线于M,则EC=AE=EM,所以EC=,因此BC=2CD。

解法十一:如图11,过点D作DM∥AB交AC的延长线于M,则 ,又AC=2AE,BA=4FA,所以AE=,AE=EC=CM,因此BC=2CD。

解法十二:如图12,过点D作DM∥AC交BA的延长线于M,则,又AC=2AE,BA=4FA,所以BF=FM=,AF=,所以AM==,因此BC=2CD。

图10

图11

图12

活动二:十二归一

教师引导总结:题目中已知A、B、C、D、E、F六个点,本题十二种添加平行线的方法,正好过每个点有两种添加平行线的方法。其中过C、E、F三点添加的平行线在图形的内部,大家容易想到;过A、B、D三点添加的平行线在图形的外部,大家一般不习惯这样添加。

在图形内部添加平行线,解法一、解法二、解法三比较简单;在图形外部添加平行线,解法七、解法九、解法十比较简单。

活动三:课后拓展练习

请你根据题目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完成下列两题。

1.如图13,△ABC中,D是BC边的中点,E是AD的中点,BE的延长线交AC于点F。求证CF=2AF。

图13

图14

2.如图14,△ABC中,AB=10,AC=16,∠BAC=60°,点D是AB边上的一个动点,直线DE交AC于点E,交CB的延长线于点F,∠ADE=60°。设AD=x,DF=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活动小结:

本节课有三个活动。活动一由教师介绍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添加平行线和知道如何量化。活动二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分类讨论时要化归思想解决问题,要留给学生充分时间思考、讨论。活动三可以根据课堂情况灵活处理,主要是探究出方法,有比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才是关键,即尽量不去破坏原题的数据。至于前面方法为什么可以破坏,请学生讨论得出。最后的练习部分留到课后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做适当点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