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习、真实践》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的重要性

《大学习、真实践》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习、真实践”的语文教育大背景下,引导学生从读书实践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是重要的学习目标,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名著导读课《西游记》的引导部分呈现的读书感受,也为学生的阅读发现做了很好的示范。如果我们在名著导读的教学中融入对学生的思考发现能力的激发,就能培育他们成为有独立精神的人。

《大学习、真实践》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的重要性

“大学习、真实践”的语文教育大背景下,引导学生从读书实践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是重要的学习目标,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名著导读的教学,我们希望孩子们将来并不仅仅说“我读过这本书”,还要说“我读过的这本书触动过我”,甚至说“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至于触动或影响,则有赖于他们对所读过的书是否在理解和思考后有所发现,发现的能力则和教师的导读深度有关系。

所以,我建议名著导读的教学不妨多一些更高的追求:在导读过程中引领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读者,进而做一个拥有独立精神的人。

教材中,名著导读课《西游记》的引导部分呈现的读书感受,也为学生的阅读发现做了很好的示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带领学生做了一些探究。教师主动分享读书感受,与学生交流自己读书的发现:一波三折的内涵、西天取经的套路,这些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堂上学生也纷纷谈自己的读书发现。教师还告诉孩子们要用一生去读西游,实际是在暗示学生学习的发现将伴随一生!还可以将探究发现引向深入。教材在设计上其实已经有了这样的提示,比如“专题探究”部分就给了孩子们发现和创造的空间,学生只要认真关注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有所发现。

教材上,《西游记》的“专题研究”部分,既有讲故事又有编故事,编故事就是一种思考与创造。但是其依据是什么?其目的又是什么?决定于学生对作品的了解和思考。有些网络作家对西游主题的解读就有独到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发。

比如:西游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

再如: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

或者:从人物入手去发现。如果学生对悟空这个人物感兴趣,那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这方面的评论文章或相关作品,了解歌曲《悟空》的作者戴荃对悟空内心的深入解读,了解网络作家今何在的《悟空传》对悟空的独特理解,都可以让孩子们获得启发。(www.xing528.com)

也许有些七年级的孩子目前读不到这一层,那我们也可以告诉他们:有了人生阅历以后,请你们重读西游,去寻找你们的新发现。这是为其终身阅读并保持成长状态最好的引导。

大浪淘沙,名著得以幸存,是因为它穿越时空,依然能照见今人的生活、照清楚人性,留给当世人以思考,思考的深度将决定人的成长高度。阅读有深度,创作也会有深度,这是由人的思考与发现决定的,这也是语文教育最后要达到的目标。

最近热映的李安作品《追捕》,是根据原作《涉过愤怒的河》改编的,作品与1976年版日本电影对原著的解读有着很大差别,就是因为李安在解读作品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体验的发现与思考。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期,71岁的他明白“追”对人生的意义何在,其实每个人都奔跑在被命运“追捕”的路上,无力回避,这个过程中对真相和正义的不懈追求则显得极为有意义。他善于拍英雄的故事,因为他对于“正义与公平”的思考,从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耗殆尽。其实,他创作的这部电影也正是他对原著的个性化解读和他对人生价值的诠释。

如果我们在名著导读的教学中融入对学生的思考发现能力的激发,就能培育他们成为有独立精神的人。

林海音曾说:“我们是吃饭长大的,我们也是读书长大的,我们还是在爱里长大的!”这“爱”,不仅是有人给了我们自由读书的机会,更是因为有了恰当的引导,使我们的读书生活有方向、有质量、有温度、有芳香!有一句广告词:爱她就给她最好的!借用到名著导读的教学中就是:爱孩子们,就给孩子们最好的!给他们最好的精神食粮、思维方式、读书习惯、思考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育人”,让一切好的习惯去成就他们的未来!

在探索如何做好“名著导读”教学的路上,我们会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我们施与爱,也会收获爱!

(此文是2017年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湖北好课堂”展示研讨活动的评课稿,发表于《成才》2018年第1期,此处根据出版需要做了补充和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