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极情绪的特点及表现

消极情绪的特点及表现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消极情绪是指那些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持久性的情绪反应。无论是在动机冲突、挫折情境,还是其他因素下的紧张状态,都要伴随某种情绪反应。因此,人们对于紧张状态体验所进行的描述往往把它同某种情绪状态,特别是消极情绪状态密切联系起来。某些抑郁情绪患者可以仅仅表现为躯体不适,由于当事人不愿与人沟通,如果不加以关注,其消极的抑郁情绪体验可以不为外人所察觉。

消极情绪的特点及表现

所谓消极情绪是指那些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持久性的情绪反应。负面情绪不仅使人的认识能力、活动能力降低,而且能直接导致疾病,促使病情恶化。

(一)消极情绪的产生

现代社会的疾病与心理情绪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心理情绪的状态也影响疾病的进程、转归和预后。在当今社会,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千丝万缕人际关系,每一个人都有着自身的感触,有不同的情绪变化。在竞争中求生存,人们心理适应的差异导致了情绪的不稳定。情绪是人体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心理活动与社会稳定是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当人体情绪的外环境发生突如其来的事件,且超过了人体正常心理承受能力,肌体就会产生疾病。

当人在面临一定的社会环境、生活和学习所带来的影响,情感发展超出控制,体验到的情绪强度和类型过于强烈或持久,情绪则会出现相应的负面情绪。正如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所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储存负面情绪的“情绪水库”,一个人消极情绪过多,就会超过“情绪水库”的界限,出现情绪失控,如愤怒,悲伤等,一直恶化下去则会出现心理问题。不管性格、气质如何,都会有害怕、愤怒、烦恼等消极情绪,虽然人与生俱来有很多情绪情感,但是很多差别的产生在于每个人的情感发展不完全一样,体验的情绪强度和类型也有一定的差异。

(二)消极情绪的分类

当情绪无法合理管理,则会带给人们困扰,这些消极的情绪或多或少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1.焦虑

焦虑是由几种情绪混合而成的负面情绪体验,指一种对未来某种可能发生的可怕情境即时的不愉快情绪体验。因为预期到某种可怕的情境将会发生,又感到自己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从而感到害怕、提心吊胆、忧心忡忡、紧张不安、烦躁、易激惹,伴手足心出汗、坐卧不安、失眠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生理症状。

大学生存在过度焦虑的现象,其表现和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的焦虑情绪与人格特点、年龄阶段、生活事件、内心动机冲突和挫折等因素相关。大学生面临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带来的重新适应压力,常常因适应困难产生焦虑。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缺乏认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贫乏、学习动机低落、学习成绩下滑都会造成自尊心受损,甚至有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引起大学生的内心冲突和焦虑。大学生处于人生重要的成长成熟阶段,但他们对该阶段自己的目标、任务、责任并不十分明确,这也会导致大学生的焦虑。由于个性尚未完全形成,对于如何取得成功,如何解决人生的重大问题等都没有把握,大学生因此容易陷入对未来的莫名焦虑之中。青春期性的冲动与社会禁忌之间的冲突也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重要因素。

2.紧张

紧张状态是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反应状态。[3]如果某个刺激或情境需要人做出较大的努力去进行适应,甚至超出一个人所能负担的适应能力,这时就会出现紧张状态。无论是在动机冲突、挫折情境,还是其他因素下的紧张状态,都要伴随某种情绪反应。因此,人们对于紧张状态体验所进行的描述往往把它同某种情绪状态,特别是消极情绪状态密切联系起来。这样,紧张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情绪状态。

紧张状态又称为应激。应激是人或动物对其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为了适应环境刺激因素,躯体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而能引起紧张状态的刺激都伴有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物学变化。生理上的紧张反应并不依赖于刺激源的性质,而是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它的作用在于保护人或动物有机体,维护其功能的完整,故紧张状态反应具有非特异性。人体对紧张刺激因素的生理反应,一般通过心理过程的中介作用而呈现,情绪是心理中介的核心环节。

人对自身生理和心理需要的认识以及对满足这些要求能力的认知是形成紧张状态的根源所在。当知觉到的要求同人对自己满足这种要求的能力之间出现了不平衡时,就意味着紧张状态的产生。例如,假若某一情境对某人要求过度,但他并不知觉到自己能力不够,这时,他行动如常。一旦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对情境的过度要求无法应付,即认识到了要求和自己满足要求的能力之间的不平衡,就会体验到紧张状态,并会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如果这种变化是短暂的,不平衡状态可以很快得到调整,紧张状态就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了也会很快被消除。如果这种不平衡状态十分强烈或持续时间很长,机体对过度的要求难以应付,或预料到由于要求难以应付而可能出现不好的后果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紧张状态,以致造成心理或生理机能的崩溃

3.抑郁

抑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低落消沉的情绪体验。在令人忧伤或悲痛的情境中,每个人都有过抑郁的体验,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正常人常以温和方式体验抑郁情绪。与一般的悲伤不同,抑郁的体验和反应比单一的负性情绪更为强烈、持久,带给人的痛苦更大。抑郁除包括悲伤外,还合并产生痛苦、愤怒、自罪感、羞愧等情绪,这种复合性是导致更强烈负性体验及长期持续的原因。大学生抑郁情绪比较常见,并且具有多种形式,有时属于一般的情绪反应,有时属于神经症类,有时则属于严重精神疾病类。

抑郁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情绪体验表现为强烈而持久的悲伤、忧虑,情绪低落,心境悲观冷漠;在自我认识评价方面表现为自我评价低,自卑,认为自己没有用处,生活毫无意义,未来没有希望,常自我责备甚至谴责,可有自罪感;在生活方面表现出对生活缺乏兴趣,没有喜欢或者主动想去做的事情,不愿与他人接近,回避社会生活,性与爱的欲求低下。抑郁还伴有躯体方面的不适感觉,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失眠或者早醒。从外表上看,抑郁者面容忧虑,心事重重,常叹息或哭泣,言语动作迟缓。某些抑郁情绪患者可以仅仅表现为躯体不适,由于当事人不愿与人沟通,如果不加以关注,其消极的抑郁情绪体验可以不为外人所察觉。

大学生抑郁情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情绪困扰。大学生抑郁的可能诱发因素是追求某个重要目标的失败、理想不能实现、不能解决某个持续的问题、不受人喜爱欢迎、不得不以自己不喜欢的方式生活等。如学习成绩不理想、找不到工作或失业、上不了想上的大学、失恋、家庭不和等生活事件。这些事件对大学生有获得自尊、自我同一性、社会名誉和地位、亲情、友情的意义,对大学生来说,失去它们意味着失去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所以其情绪体验极为深刻而复杂。大学生追求理想是他们的一大优点,但把事物理想化、过分追求完美也会给心理上增添许多困惑。目前,大学生普遍追求“高地位、高工资、高水平”的目标,但不少学生并不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矛盾和自己欲望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于是,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而造成对现实的不满。入学前,对大学生活的浪漫想象与实际生活的反差,也引起大学生心理上的失落感。有些大学生自喻“看破红尘”“四大皆空”,他们觉得什么都没意思,这是很危险的。

抑郁情绪的最坏结果是自杀。当事人长期受严重抑郁情绪困扰,人生态度低沉悲观,极度自卑,部分人会表露自杀意念。研究表明,抑郁症候群与自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相当多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意念,较多的严重抑郁症患者采取过自杀行为。因此,抑郁情绪是评定自杀危险性的重要指标。对于大学生长期表现出的悲观、绝望情绪,尤其是曾经表露过自杀念头或有过自杀行为者,应该予以即时的关注,并积极向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寻求帮助。

4.愤怒

愤怒是当事物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或愿望,心理受到挫折时的情绪体验。愤怒的引起决定于达到目的的障碍被当事人意识的程度。怒,依据强度,从程度上可分为不满、气恼、愤怒、暴怒、狂怒等。

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就能让你变得气急败坏,暴跳如雷。到底是什么点燃了你心中的怒火?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雅克·希拉尔说:“愤怒是一种内心不快的反应,它是由感到不公和无法接受的挫折引起的。”

那么,愤怒情绪是好是坏呢?心理学家詹尼弗·莱纳说:“在令人紧张害怕的情况下,愤怒是一种合适的情绪。愤怒不是坏事。事实上,愤怒比恐惧对人的健康更为有利。”很多时候,我们拒绝承受别人的愤怒,也隐忍不想表达自己的愤怒。其实,只要方法恰当,愤怒是可以适当地表达出来的。心理学家艾耶·古罗·勒内说:“我们必须要倾听自己的愤怒,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保持个性的完整。”一味隐忍可能会让愤怒更加强烈地爆发,关键是找到一个平衡点,认清自己的需要,学会表达愤怒,就会和他人建立更健康的关系。(www.xing528.com)

5.自卑

自卑是由个体对自己某种生理的、心理的因素或其他原因的评价过低而导致的轻视自己的消极情绪体验。自卑通常表现为对自己评价过低,评价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胆怯、退缩,担心不被他人尊重,对他人的评价异常敏感,为了避免受到进一步的心理伤害,尽量不与人接触,把自己封闭起来。自卑感几乎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适度的自卑能激发人奋发努力,取得成就;过度的自卑,则会在学习、人际交往、事业和婚恋等方面对自己能力、学识、品质、相貌等评价过低而丧失自信。

部分自卑的人心理承受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敏感、掩饰、过度地关注自己的生理缺陷和能力不足,自暴自弃、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逆反、对他人常产生猜疑、忌妒心理,行为畏缩等。自卑的人常常轻视自己,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没有什么能与别人相比。这种情绪一旦占据心头,忧郁、烦恼接踵而至。倘若遇到一点困难或挫折,更是长吁短叹,消沉绝望,积极、向上、美好的希望似乎都与自己绝缘了。在他们眼里,要想获得学习或事业的成功,就如登天般困难,简直不敢想象。

(三)消极情绪对人体的影响

1.情绪与人体生理变化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芬兰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他们绘制出了一张“人体情绪地图”(body atlas)[4],确证了情绪与人体生理变化的关系(详见图11-1)。

科学家研究了14种情绪与人生理的关系,选择了6种“基本情绪”——愤怒、恐惧、厌恶、忧伤、惊讶和快乐,以及7种“复合情绪”——焦虑、爱、抑郁、鄙视、骄傲、羞愧和嫉妒。受试者在体会某一特定情绪时,电脑将会记录人情绪引起的生理变化热度分布,描绘了不同情绪在人体不同部位呈现出最强烈的表征。根据身体抑制和激活程度不同,分别用浅蓝色、蓝色、黑色、红色、黄色来表示。简而言之,红色代表身体被激活,蓝色则表示被抑制。比如受试者处于中性时,是情绪稳定之时,全身呈黑色,体温没有明显波动;受试者处于幸福情绪时,全身是一种温暖的红黄色,和“红光满面”的形容不谋而合。嫉妒面部和心脏位置为红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炉火中烧”。而沮丧的情绪导致人体全身温度很低,“万念俱灰”便是此时最好的形容。

图11-1 人体情绪地图

在身体不同部位都能感受到情绪的来袭,比如压力集中在颈部,焦虑袭击胃部,快乐或许充满了胸部,“愤怒”容易直冲身体顶端。由此可见,情绪可以引起人生理状态的各项变化,与生物系统密切相关。

2.情绪与人体健康

一时的情绪导致人生理发生了显著变化,长期的情绪是否会影响人体健康呢?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心理学家汉斯·塞里(Hans Selye)提出了著名的“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ion syndrome,GAS)学说可对此作出解释。他把GAS分为三个阶段:①动员阶段,当机体受到不良情绪刺激后,机体立即动员起来进行防御,产生一系列主要是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的生理变化。此阶段也称警戒反应期。②抵御阶段,随着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机体增强对付不利环境的能力,进入抵御阶段。此期内对特异性刺激的抵抗力增加,而对其他刺激的抵抗力降低。③衰竭阶段,如果不良情绪的刺激继续存在甚至加强,那么机体过强过久的反应会使适应能力耗竭而崩溃,这时机体就会被自身的防御力量所损害,造成疾病状态,产生所谓适应性疾病。塞里主张,适应性疾病常取决于个体的特异性,最常见的是心血管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不良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是直接导致疾病的发生,二是降低机体的抵抗力。例如,心理学上,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等都与情绪调节异常相关。这类疾病的患者多由于长期处于压抑之中,缺乏合理的情绪调节,或突然出现较大的变故,情绪崩溃导致情绪调节障碍引发精神疾病,并通过边缘系统影响下丘脑和垂体,致使垂体功能失常导致内分泌紊乱。内分泌紊乱可能导致癌细胞的增长或过度分泌肾上腺素而损害胸腺和淋巴结,降低白细胞的功能,进而导致机体抵抗癌细胞的能力下降。

古人也常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不同的情绪会引起不同的身体疾病。例如,恐惧、焦虑会导致腹部疼痛;批评、内疚引发关节炎;压抑导致哮喘;经常愤怒的人容易有口臭,还容易发生脓肿;恐惧会引发晕车和痛经

首先是胃肠道。胃肠道被认为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心理上的点滴波动它们都能未卜先知。在所有的心身疾病中,胃肠疾病是排名第一位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一遇到紧张焦虑的状况就会胃疼或腹泻;压力大的时候根本吃不下饭。

其次是皮肤。对很多人来说,紧张时头皮发痒、烦躁时头皮屑增加、睡不好狂掉头发,还有反复无常的荨麻疹湿疹、痤疮,都可能是长期不良情绪带来的后果。

最后就是内分泌系统。女性的卵巢、乳腺,男性的前列腺最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冲击。

大量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症,都与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充满心理矛盾、压抑,经常感到不安全和不愉快的人,免疫力低下,经常感冒、一着急就喉咙痛;紧张的人则会头痛、血压升高,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经常忍气吞声的人得癌症的概率是一般人的三倍。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被压抑的情绪和心理冲突是导致躯体功能失调的致病诱因。长期情绪异常与心身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负面情绪及心理防御机制的使用习惯在心身疾病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思考题

1.什么是情绪?

2.负面情绪的分为哪几类?

3.通过附件二和附件三,自测一个星期内是否受抑郁和焦虑的困扰,你打算如何应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