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点

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点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点改革开放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实施的是“精英教育”模式,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进入大学的学生都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再加之计划体制下对工作实行“包分配”,因而师生关系和谐,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点

改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

王 卫(成都理工大学

摘 要: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自身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因此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管理体制和制度;建立长效的教师与学生联系制度成为改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师生关系 和谐校园 长效机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大学发生了太多的变化:校园规模扩大了、学生人数增多了、教学大楼变高了、多媒体教学普及了、教学手段丰富了……但不变的却是人们随着科技的发展对知识的追求与执著以及校园中教师和学生一起传播和汲取知识的身影。

当前由于高等学校的迅速扩张,由于师生比例的失调,使得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些变化和新的特点,而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即是改善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大学的发展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师生关系的和谐对于培养和教育学生,构建和谐校园更是具有重大意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成为当前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点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实施的是“精英教育”模式,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进入大学的学生都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再加之计划体制下对工作实行“包分配”,因而师生关系和谐,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由于高等学校的迅速发展和扩张,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使许多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越来越迷茫,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使命越来越困惑,因而师生之间的传统的和谐的关系出现了一些变化和新的特点。

当前师生关系有学者划分为和谐型与不和谐型两大类。依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生活中所呈现的不同状态,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几种类型的划分:

第一类型:良性互动型,即前面所提到的和谐性。其主要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和谐相处,教师既表现为教学工作中的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又表现为对学生在生活、成长等各个方面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引导和帮助。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交流较多,教师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能真正做到以师德尊严感染和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则喜爱、尊敬甚至崇拜老师,乐于且自觉接受老师的引导和教育,从而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第二类型:互无好感型,即前面所提到的不和谐型。这是与第一种类型相反的类型,其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若即若离,不冷不热,甚至较为紧张的师生关系。教师仅只完成课堂的授课工作,无论学生表现怎样不加教育和管理,甚至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需要和教学规律只为单纯完成教学任务,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中的师生彼此缺乏甚至没有交流,更有甚者会出现师生对立,老师和学生不能和睦相处,老师讨厌学生,学生厌烦老师,学生只为拿到学分而进入教室,人在教室心却在室外,学生不尊敬甚至暗中对抗老师,反其道而行之,形成了紧张的师生关系,有时连课程传授的目的都无法达到也就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第三种类型:各司其职型即亚和谐型。这是现在大学校园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师生关系状态,这种类型主要表现为:课堂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仅在课堂上以师生相待和接触,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教师能够认真工作,上课尽力传授知识,教师虽亦能耐心讲解,偶尔亦有课间交流,但课后却缺乏交流,师生之间的关系虽不紧张却很陌生,缺乏深入的交流和指导。学生能为授课内容所感染,认真听课,能较好完成课程任务,却缺乏对知识的拓展。或者这种类型表现为学期师生关系,即担任学生课程期间能相互配合,师生关系正常但课堂结束后师生关系联结断裂。

最后一种类型:校园师生关系型,即在校园内以师生相处,但在校外却形同陌路。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虽然能正常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但亦失去了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的灵魂,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以塑造大学生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己任,若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任务的完成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师生关系是学校内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教书育人是目的,因而教师是教育者而非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因此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即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师生关系必然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由于改革开放后人们观念的改变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要求的加剧,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展,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和科学化,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冲击。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部署,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励教与学的热情、激发创造性。教育是充满阳光的事业,教学活动即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又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对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开发,教育的过程是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然会营造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当然也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激励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钻研的治学精神,使学生具有更良好的学习能力。

第二,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教育的教化功能。“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的魅力和使命所在,对于教育者而言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还应是团体的领导者、社会的模范公民、国家法律维护者等多个角色,教师应当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平等、幽默……这样就能使得学生被感染,被征服从而也建立和完善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学习中学会了做人,真正达到和实现教育的功能。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信其礼、乐其学”只有师生之间在心理和感情上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接受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使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在面临困惑时有宣泄的渠道和良好的心理疏导。大学生年轻气盛,情绪波动大,容易与人发生摩擦、冲突,特别是“80后”“90后”的学生容易偏激。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交互活动中的民主和在相处氛围上的融洽的特点;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接纳;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的自主性精神。这些使得学生的人格得到发展,从而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地发展了自己,获得了人际关系相处之道,完成了健康人格的确立,同时由于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使学生面临困惑和迷茫时更容易倾诉和宣泄,减少和避免了极端行为的产生。这几年高等学校重大恶性事件的产生其实都是学生的困惑、压力和相互之间的矛盾得不到及时疏导造成的,这给我们的高等教育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在国际上对中国误解之声日盛,如何维护国家形象,培养和引导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国家的软实力都将是今后校园中需要加以重视和引导的。美国宗教领袖马丁·路德·金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思考:“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迸发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也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建设和谐的校园。(www.xing528.com)

三、改善师生关系途径的思考

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和谐师生关系具有心理的相容性,彼此认同,情感上相亲,行为上相近。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应同时注重多个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在课外活动中建立,在校外活动中建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注意和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

首先,树立师生互动观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树立个性化的教育思想,使教育更具人情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教学,允许差异性,充分信任学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激励他们的进取心才能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对症施教”达到教育的目的,使教师不再是教育中的独奏者而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是学生。

其次,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自己的同时,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形成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认真钻研的学术作风。备好课,上好课,通过理论和学术修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通常责任心强的老师总是学生热爱和欢迎的老师。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我们对之思考得越是持久和深入,就越是能在我们心中引起惊奇和敬畏,这就是星云密布的苍穹和人类心中的道德。”不断提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人师表的尊严必将使师生在教学中合二为一,构建出新时代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二,创新管理体制和制度

首先,是在制度建设中规范教师行为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言传和身教同样的重要,要培养优秀的学生,就要树立较高的生活及学术道德规范,重视教师学术行为的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洁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只有品格高尚的教师才能影响和培养优秀的人才。

其次,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力图做到开放、交流,不要用简单地说教的方式或行政的手段来试图压制学生,而是更多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因而需要在校园中构建和营造文化氛围和环境,通过开设人文类的选修课,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加强社会实践,开展科研,举行竞赛等方式丰富和拓展其人文视野社会责任感。老子云:以道佐人之者,不以兵强天下。中国需要在大学校园中加强以先进文化发展为主导的软实力,而大学校园如今却日益陷入无所进取、迷茫、趋利、失信等氛围和文化之中,学生受到越来越多不利的影响,正如雅各布·布克哈特在他的《世界历史沉思录》中指出的,在和平年代“人们沉浸于私人生活的安逸之中,他们本来趋于创新的精神沦为个人兴趣的俘虏,从而不可能有任何壮举”,因此提供先进的校园文化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对于正常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样意义重大。

最后,需要制度改革的支撑。不论是教师评价制度还是学生评价制度都有一定的问题,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之下,老师整天忙于拉科研、发论文、找关系,课上得好不好不要紧,对学生负不负责任不要紧,关不关心学生不要紧,只要能拿项目、得经费、评职称就会名利双收。而学生则忙着混学分、考证书、找工作,个人品行好不好,专业知识牢不牢,人际关系好不好都不太重要。没有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被忽视。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激励和考核机制的缺陷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最大。其实师生关系好坏和老师的年龄、学历没有什么关系,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由于现行机制“育人放在次要位置,个人科研放在首要位置”的缺陷,使得育人指挥棒是软的,教师缺乏责任心而导致的师生关系恶化也就在所难免。

第三,建立长效的教师与学生联系的制度

要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提供师生交流的平台就显得非常重要,若母爱给予了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就应给予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就应有大爱,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应是大学教育的本质。提供师生交流的平台是多方位的,除了当前的单一的课堂交流平台,还应借鉴西方的一些先进教学手段,如实行导师制,为教师提供工作室并且定期向学生开放。借鉴心理咨询室的一些做法,鼓励更多有经验的教师加入和开办一些各具特色的工作室,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上课来,下课走的现象,让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变得主动、频繁和积极,使得知识传播渠道在不断拓宽的同时感情交流的大门也变得越来越宽,否则近年来所讲“师生关系就是没关系”将变成高等教育发展的障碍

总之,师生关系是学校内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改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任绪斌.略论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的功能.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2)

[2]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叙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http://xbyj:e21.edu.cn.

[4] 张晓敏,姚波.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