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长管理制度创新的优化方案

校长管理制度创新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我国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有了显著改进,但从全国来看,还不能适应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需要。4.校长管理制度不符合学校实际。新中国成立以来,校长的产生、任用、培训、考核和管理基本上沿用政府行政干部的管理制度。因此,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但根本的一条是校长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校长管理制度创新的优化方案

当前我国中小学实行的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校长在这一领导体制中扮演着“指挥”和“权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校长队伍的素质如何,关系到校长负责制这一“学校领导体制”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我国中小学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如何通过改革和创新,建立与校长负责制相配套的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创造校长成长的良好制度环境,是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制度,推动中小学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我国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有了显著改进,但从全国来看,还不能适应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需要。其主要表现是:

1.选择制度不利于提高校长队伍素质。我国中小学校长的任职方式仍然是以委任制为主,选拔形式太单一,不利于拓宽视野,广纳人才。有的学校校长为什么任,群众不知道;为什么免,群众也不了解;群众认为有的校长该留住,但却被免了职;有的校长群众希望免职,但却缺少发表意见的机会。校长的任免脱离了群众的参与,自然不利于校长平时接受群众的监督,当然也不利于校长自身素质的提高。

2.校长管理体制不顺。不少地方存在管事与管人相分离,用干部与管干部相脱节的状况。县以上重点中学校长一般是组织部管,乡镇中学校长则是县、乡共管。这一方面不利于校长的统一考核和使用,另一方面出现相互扯皮,互不配合的现象。

3.考核标准不全面。由于督学制度还不完善,以致缺少对校长工作的全面考核。目前社会考核校长工作的一个标准就是升学率。其实,各个学校的办学条件不同,生源条件不同,师资基础不同,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不同,学校面临的社会条件不同等等,单凭升学率的高低不能说明校长能力强弱与否。但社会这样要求学校,家长这样评价学校,使得一部分校长不得不放弃一些正确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办法,而用时间加汗水的办法去抓升学率,采用疲劳战术,忽视科学研究,有时眼前得利,但却影响了自身素质的提高。(www.xing528.com)

4.校长管理制度不符合学校实际。新中国成立以来,校长的产生、任用、培训、考核和管理基本上沿用政府行政干部的管理制度。在新形势下这种管理制度越来越不适应中小学管理的特点和实际,其弊端主要表现为:一是强化了“官本位”的意识,不利于建立校长的职业化制度;二是容易使主管部门将学校看成自己的附属物,不利于确立学校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三是干部之间缺乏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滋长了干部的惰性,不利于激发校长的开拓创新精神;四是校长待遇与行政级别挂钩,挫伤了一批科级以下老校长的积极性,不利于贯彻职、责、权、利统一性的原则。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制约,也有传统教育思想的负面影响;既有不良社会环境的干扰,也有校长主观因素的局限。因此,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但根本的一条是校长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所以,“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改革和创新校长管理制度,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形成符合学校特点的、科学的校长管理制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