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崭新起点:乡土教材《裕固族舞蹈》的优化方案

崭新起点:乡土教材《裕固族舞蹈》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9年9月30日,该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裕固族舞蹈》校本教材”获得甘肃省张掖市第八届基础教育教学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该教材共七章,大致可以分为裕固族舞蹈基础知识和裕固族舞蹈基本训练两大板块。其中也不乏获奖精品舞蹈,总结分析这些作品已有的动作元素,足以让我们编写出《裕固族舞蹈》教材。

崭新起点:乡土教材《裕固族舞蹈》的优化方案

裕固族地区的学校乡土教材起源于肃南二中的“裕固族乡土教材”开发实践,从2004年3月起,经过“教材开发——试验教学——修订印刷——实验教学——补充定稿”等多个步骤环节的努力,于2008年1月,以《裕固家园》为名正式出版,同年3月,该乡土教材正式进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各学校和课堂。“一石激起千层浪”,裕固族民族文化课程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2]

乡土教材《裕固族舞蹈》的开发工作始于2007年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民族艺术专业课程建设活动,负责人张宗林虽为汉族,但却是土生土长的“肃南人”,2003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生课程班,是自治县教育系统最早获得研究生学历的“高材生”,时任职教中心总务主任。2008年6月20日,由他牵头申报的课题——“裕固族音乐、舞蹈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获得立项,成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的设计研究时间为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2009年9月30日,该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裕固族舞蹈》校本教材”获得甘肃省张掖市第八届基础教育教学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2年7月,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政府的资助下,《裕固族舞蹈》正式出版,既作为自治县职教中心的民族艺术专业教材,也作为自治县基础教育段各学校艺术教育的参考教材。该教材共七章,大致可以分为裕固族舞蹈基础知识和裕固族舞蹈基本训练两大板块。[13]

《裕固族舞蹈》出版后,笔者就这本教材对一位曾长期从事裕固族舞蹈表演,现在从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编导和教学的专业人员进行了书面访谈。

问:你认为目前编写《裕固族舞蹈》教材的时机是否成熟?为什么?

答:我认为目前编写《裕固族舞蹈》教材(的时机)完全成熟了。从建国(1949年)以来,裕固族舞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几十年来涌现出很多的优秀舞蹈作品。其中也不乏获奖精品舞蹈,总结分析这些作品已有的动作元素,足以让我们编写出《裕固族舞蹈》教材。

问:你对职教中心编写的《裕固族舞蹈》教材有哪些评价?为什么?

答:职教中心编写《裕固族舞蹈》教材(,)说明大家还是很热心于裕固族的舞蹈事业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可喜[高兴]的。但就编写的教材的内容来说,还有有待提高的空间。近些年来也有一些民族陆续的[地]出了舞蹈教材,如傣族羌族等,我们可以多向别人借鉴学习,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起点就高了,不至于从零开始。

问:对《裕固族舞蹈》教材的编写,你还有哪些想法想说一说?

答:对于教材的编写(,)我们要了解裕固族舞蹈动作元素从何而来?赋予什么样的风格动律?要掌握动作发展的脉络,就要真正了解裕固族民族文化和地域生态,了解裕固族的舞蹈语汇,把握体态,一个民族的体态很重要,生活地域和服饰审美的特点都是一个民族形成独有的体态和气质的关键,把握好气质,给已有的动作赋予一定的裕固文化符号。另外,在处理节奏上也要下功夫,使节奏充满变化和独特。(访谈时间:2013年3月5日)

古语云,“初生之物,其形必丑”,说明事物发展是一个过程的深刻道理。课程开发过程中,课题组克服了核心研究资料和专业舞蹈教师少、时间短且任务重等一系列困难,终于成稿付印,掀开了裕固族舞蹈传承与发展的崭新一页。但是,对教材存在的问题,课题主持人张宗林也有清醒的认识。(www.xing528.com)

问:假如说这个教材将来要修订,你觉得在哪些方面还可以做些工作?

答:修订这里头,(现在这个版本,)按[和]我原来的设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当时我的设想,一个是要做成彩图,就做成这么大的本子[16大开本]。我们前面照下的照片全部都是彩图,他们[出版社]给我们做成黑白的了,给我们考虑(着)省了钱了。再 一 个 是,既 然 作 为 教 材,像 那 安 校 长 做 下 的[《裕固家园》],设计上些问题啊啥的,但是像舞蹈上的这个要设计问题相对来说难度大一些。(当时)时间仓促一些,没有来得及,就没有再做。(将来)再弄上些(问题),再完善一下就对了。

再一个不足的就是,裕固族的舞蹈里面的动作,实际还有一些,没有弄出来,分解动作和组合都还少一些。按理说,还可以整理一些,(将来)加着弄上就好了。(访谈时间:2013年6月19日)

课题组对《裕固族舞蹈》教材修订设想,除了文本修订之外,还准备精心制作辅助教学光盘,以增加该教材的适用面(无法阅读汉文文本的学习者可以直接看光盘)和供儿童青少年学习的适宜性(影像比文字更直观)。

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裕固族舞蹈》的出版,不能仅仅理解为一本为了发展民族艺术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乡土教材编竣问世,实际上,它还是裕固族聚居区教育变迁和文化自觉的象征。

自治县职教中心自1995年成立以来,先后和自治县民族歌舞团等专业团体合作开办民族艺术专业。该专业一直是该中心的支柱性专业,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特点,培养能歌善舞的艺术人才。[14]也就是说,舞蹈教育主要是在职业教育中心和民族歌舞团开展。在基础教育领域,舞蹈教育长期处于“有它不多,没它不少”和“有用时临时抱佛脚,没用时谁也不管闲”的地位。随着教育及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舞蹈教育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把舞蹈教育看作是普及性的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即每个学习者为了追求全面发展都能接受的教育),而不再将其看做是一种区别性的“特长教育”(即只有小部分有所谓舞蹈“天赋”的学习者才能接受的教育)。

上述变化是在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力量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变化。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学校管理者的办学观念正在从一味追求“主课”成绩向力求人人成材转变;(二)教师的教学观正在从关注“如何教学生”向关注“学生如何学”转变;(三)学生的学习观从被动的“要我学”到主动的“我要学”转变,不再仅仅满足于“主课”的学习,更多关注自己多种学习兴趣的满足与否和程度。在学校教育系统外部,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正在从关注“升学率”向关注“成材率”转变,因为“上好学”已经不再意味着“能就业”,家长也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和长远发展。

教育变迁常常是文化变迁的源泉和途径,文化变迁常常是教育变迁的条件和背景。[15](P82)随着裕固族聚居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民众实际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由于多种历史原因造成的地域与民族间实际发展水平差异不断缩小,聚居区各族民众,特别是裕固人对“裕固族文化”的态度发生了较大变化,民族文化不再意味着是发展要抛却的累赘和负担,而是发展要凭借的资源和优势。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裕固族聚居区的政府、市场和社会正在联手打出发展的“文化牌”,各种文化事项正在被源源不断地挖掘整理和运作包装出来作为炙手可热的发展资源。《裕固族舞蹈》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破茧而出”,它不再仅仅是一本乡土教材的文化命运几乎是注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代社会人们普遍相信“自古以来,无论在什么样的文化中,艺术的教育力量都是不言而喻的”,也普遍赞同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具有通过一种深远的文化沉淀的方式引起共鸣、激发社会凝聚力、传递共同的民族精神等相互关联的能力,因此,它似乎成了人类不同文化中一个普遍的或近乎普遍的现象”。[16](P472-47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二)没有通过艺术去教育是不能接受的,正如美国教育艺术家艾斯纳(Elliot Eisner)所认识到的,“忽略艺术的学校提供的教育类型是不平衡的、不公平的”。[17](P628)对裕固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而言,学校舞蹈教育究竟是如何发挥“辅德、怡情、益智和健体”的诸多功能的,这仍是一个待解的难题,仍需要教育研究者付出大量心血,提供基于证据的(evidence-based)翔实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