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投降与中国海军的安东号炮舰

日本投降与中国海军的安东号炮舰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将无条件投降,同一天冈村宁次收到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签发的电令,其中要求日军的飞机、船舰必须在原地停留,等候接收。按照当时对日本投降舰的命名方法,为显示这些军舰的战俘身份,采取寻找和其舰名中的一二汉字有重合的中国地名来为其命名,最终“安宅”被改成一个颇具政治意味的舰名“安东”,寓意平定日本,成为了中国海军的“安东”号炮舰。

日本投降与中国海军的安东号炮舰

1937年在汉口拍摄的“安宅”舰舰首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舰首120毫米口径主炮。照片中右前方可以看到一名正在绘制美术作品的军队画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为防被封堵在长江口内,日本第3舰队司令长谷川清布置从7月21日起由长江沿线撤出日本侨民和船只。此时编列为第3舰队第11战队的日本长江炮舰队开始从重庆、宜昌、汉口、沙市、长沙护卫侨民与商船撤离。由于中国国民政府此时对是否要和日本进行全面决战尚无坚定决心,以至于日本炮舰和运输船只沿江下行时,并未遇到中国海军的阻拦,与日本舰船相遇的中国军舰均只是默默地作壁上观。

当日本舰船全部顺利撤出长江后,国民政府这才大张旗鼓着手进行封江。事实上此时布置江阴阻塞线等长江沉船线的目的,主要在于防止日本军舰沿江上驶威胁南京,不过在国民政府当时的对外宣传中,却称阻塞线是为了要将日本舰船封堵于长江内的攻势措施。为解释为什么堵塞线没有能堵住日本军舰,国民政府很快将汪精卫的心腹黄濬父子作为罪魁,称是因为黄濬等走漏了消息导致功亏一篑。但考虑到国民政府的封江密令实际是在日本舰船都已经顺利撤出长江后才下发,使得黄濬案的真相究竟如何变得扑朔迷离。

日本海军第3舰队的长江炮舰忙于撤离长江沿线的侨民、船只期间,“安宅”舰尚在日本国内进行改造,直到1937年的7月31日完成改造后才重回中国,作为炮舰舰队的主力舰被配属于上海黄浦江上担任警戒。

8月13日,中日淞沪大战爆发。以11战队军舰为主的日本第3舰队部分舰只编组为第1、第2警戒部队,承担黄浦江至南通航道上的警备,并配合日本登陆部队在上海外围上岸。“安宅”舰与“小鹰”号炮舰被编在第1警戒部队,作为指挥官谷本司令的直辖舰,主要停泊于上海,充当第3舰队旗舰“出云”号的随扈。淞沪大战期间,身在“出云”之侧的“安宅”曾遭中国海陆空三军的多次袭击,但均侥幸未受伤。

凭借压倒性的军事优势,日军在淞沪战场取得胜利,11月开始由海军第11战队负责开展打通黄浦江航路的作战。“安宅”舰作为11战队的主力舰,编在第1护卫队,溯黄浦江而上,破除此前中国军队布置的沉船封锁线。期间“安宅”和“出云”等舰联合派出的“捕获队”在封锁线上试图占领一艘没有沉没的中国商船“中和”号。[18]

1937年8月在黄浦江上拍摄到的“安宅”舰,飞桥翼端安装的13毫米口径双联机枪十分显眼

1937年12月,日军开始攻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在华日本海军为沿江支援、配合陆军作战,重新调整编制,编组协同陆军作战的主队、前路警戒队、掩护队、扫海队、协力队等单位。“安宅”作为主力被编在主队内,充当旗舰,相继配合陆军进行了攻占江阴、打开江阴封锁线、渡江攻占靖江等作战行动,于12月11日抵达南京外围江面。12月12日,“安宅”等舰于当天8点30分开始对都天庙一带中国军队阵地发起炮击,配合陆军进攻南京。日军攻占南京后,“安宅”进泊南京,负责协助清扫南京周边江上的水雷等阻塞物。

1938年,日军发动旨在占领武汉的战役。为配合陆军,中国方面舰队编成了番号为扬子江部队(又称溯江部队)的特别舰队,以11战队、第1水雷队、第11水雷队等部队组成。“安宅”被指定为扬子江部队的旗舰,率领各舰沿江上行。[19](www.xing528.com)

6月2日,“安宅”舰搭乘近藤英次郎少将率领的11战队司令部人员从上海抵达南京,开始指挥溯江作战。长江沿线的中国重镇安庆、九江相继被日军攻占,至10月26日武汉沦陷。“安宅”率领的日军扬子江部队全程几乎未遇到任何对手,主要执行扫雷破障等任务。此后,“安宅”作为日军在长江中的主力军舰,因为江面上的战斗性任务日趋减少,遂调回上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包括“嵯峨”“桥立”等在内的很多长江、川江炮舰都被调出江口,前往近海执行任务。不过“安宅”舰却一如既往地停留在长江内,1943年8月20日在湖北汉口编入中国方面舰队上海方面根据地队,以上海、汉口为主要基地在长江上进行巡防。

1938年10月4日,在长江上拍摄到的航行中的“安宅”舰,此时该舰正在参加溯江作战

就在编入上海方面基地队后的第二天,“安宅”在汉口被10余架盟军飞机空袭,次日离开汉口,于8月27日到达上海。太平洋战争局势恶化后,“安宅”舰在1944年也被派出长江,执行运输船团护航任务,主要执行上海、嵊泗列岛台湾基隆间的护航。日本战败前夕的1945年6月1日,“安宅”在嵊泗列岛的泗礁山岛被盟军飞机空袭,8名舰员战死,此后该舰回到上海,直至日本战败。[20]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将无条件投降,同一天冈村宁次收到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签发的电令,其中要求日军的飞机、船舰必须在原地停留(长江内的舰船集中到宜昌、沙市),等候接收。[21]此时停泊在上海的“安宅”舰却显得桀骜不驯,抢在中国军队进入上海之前,单舰自行开出了黄浦江。据日本军史记载,“安宅”舰当时全部舰员只有154人,不满编制,而出航时舰上还携带了大量家眷等平民。从“安宅”的动向看,显然是不甘心于在异国成为阶下囚,想要冒险返回本土。不过不知道是因为补给不足或是其他原因,这艘并不擅长外海航行的军舰此后并没有能离开中国近海,而是藏身到了长江口外浙江方向的岛屿间漂泊不定。直到9月中旬美国第七舰队军舰来华时它才被发现,被美舰俘虏、押送回黄浦江内,停泊至美孚公司码头,并暂时性升起了美国国旗,表示接管。

美军俘获后停泊在上海的“安宅”舰,可以看到后桅顶端飘扬着美国国旗

延至1945年10月19日,飘扬着星条旗的“安宅”舰由美军移交给了国民政府海军,被中国海军上海接收区接收,这艘在中国的领水横行十余年的日军魁首舰上升起了中国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按照当时对日本投降舰的命名方法,为显示这些军舰的战俘身份,采取寻找和其舰名中的一二汉字有重合的中国地名来为其命名,最终“安宅”被改成一个颇具政治意味的舰名“安东”,寓意平定日本,成为了中国海军的“安东”号炮舰。

从美国海军捕获“安宅”时的照片看,侵华战争结束时该舰的武备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原本安装于舰首的120毫米口径前主炮不知去向,代之的是1门原先装备于舰体中部机舱棚顶上的8厘高角炮。推测在太平洋战争后期,为了强化陆上的要地防空,具备有高射能力的120毫米舰炮被移到岸上,改作他用。

根据1949年民国海军档案的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府海军“安东”舰的武备情况也大致印证了上述判断。据其记载,“安东”舰的主炮就是2门8厘高角炮,其他武器方面,包括5门25毫米口径炮和6门机枪。[22]考虑到1937年“安宅”舰在吴海军工厂改造时安装过两门25毫米口径“96”式高射炮,推测可能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120毫米口径主炮拆离上岸,为弥补该舰的防空火力,又添装过3门25毫米口径高射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