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投降的利弊与条件

日本投降的利弊与条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1]日本有条件投降“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以后几十年的政局,并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沉渣泛起留下了隐患”。

日本投降的利弊与条件

第四节 日本有条件投降的利弊

有些学者对日本有条件投降的后果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有条件投降的利弊得失:

首先,有条件投降的积极作用表现在:这种政策的实施对加速日本投降起了催化作用,同时也减少了因战争的继续给美国及盟国以及日本人民所带来的损失。[30]

其次,有条件投降的消极作用表现在:由于日本有条件投降,盟军未及时占领日本,日本统治集团利用美军进占之前的半个月左右时间,抓紧进行瓜分军用物资和军费、自行复员军队、销毁战争罪证、镇压民主力量等活动。这些公然违反《波茨坦公告》有关规定的非法行为,极大地妨碍了战后彻底揭露和清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罪行。战后初期,美国占领军一面以民主化指令来迫使日本统治集团就范,一面又保存和利用除军部之外的天皇制度及其政权机构,以便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控制日本的战略目标。美、日交易导致的日本有条件投降及其造成的消极影响,是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一直未能正确认识和深刻反省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罪行的历史根源,并给少数右翼分子歪曲历史、美化侵略以可乘之机。[31]日本有条件投降“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以后几十年的政局,并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沉渣泛起留下了隐患”。[32]

【注释】

[1]徐康明:《无条件投降政策的形成和作用》,《历史教学问题》1985年第4期;熊伟民:《罗斯福与“无条件投降”原则》,《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赵晓兰:《“无条件投降”新论》,《浙江师大学报》1999年第1期。

[2]徐康明:《无条件投降政策的形成和作用》,《历史教学问题》1985年第4期。

[3]熊伟民:《罗斯福与“无条件投降”原则》,《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4]赵晓兰:《“无条件投降”新论》,《浙江师大学报》1999年第1期。

[5]孙凤山:《也谈日本投降的条件问题》,《安康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6]高建明:《论罗斯福的无条件投降原则》,《齐鲁学刊》1982年第2期。

[7][美]威廉·麦克尼尔:《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1941~1946》,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416~421页;[美]阿瑟·林克等著:《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34页。

[8]安德烈·莫合瓦:《美国史——从威尔逊到肯尼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93页。

[9]C.A.戈尼昂斯基等:《外交史》第4卷上册,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392~393页。

[10]赵晓兰:《“无条件投降”新论》,《浙江师大学报》1999年第1期。

[11]徐康明:《无条件投降政策的形成和作用》,《历史教学问题》1985年第4期。

[12]熊伟民:《罗斯福与“无条件投降”原则》,《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13]高建明:《论罗斯福的无条件投降原则》,《齐鲁学刊》1982年第2期。

[14]徐康明:《是无条件投降还是有条件投降》,《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8期。(www.xing528.com)

[15]黄瑞云:《关于日本投降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小议》,《湖北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

[16]华永正:《不是无条件投降吗?》,《安徽党史研究》1993年第6期。

[17]周军:《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条件投降”政策的探讨》,《军事历史》1992年第4期。

[18]邱维骥:《二战铁案:日本无条件投降——驳“日本是有条件投降”之说》,《历史教学》2003年第7期。

[19]孙凤山:《日本“有条件投降”质疑》,《常熟高专学报》1999年第5期。

[20]孙凤山:《也谈日本投降的条件问题》,《安康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21]陈正飞:《关于日本“无条件”投降》,《安徽师大学报》1980年第4期。

[22]张继平、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32页。

[23]徐康明:《是无条件投降还是有条件投降》,《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8期。

[24]李昌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日本酝酿投降经过》,《军事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25]熊伟民:《罗斯福与“无条件投降”原则》,《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26]延华:《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而不是“无条件投降”》,《历史教学》1995年第6期。

[27]蔡泽军、张红:《试析美国与日本的“有条件投降”》,《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28]谈艳萍:《从<波茨坦公告>的策划看日本是无条件投降还是有条件投降》,《九江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

[29]黎秀石:《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真相》,《四川党史》1995年第6期。

[30]蔡泽军、张红:《试析美国与日本的“有条件投降”》,《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31]徐康明:《日本的“有条件投降”及其消极影响》,《日本学刊》2000年第2期。

[32]蔡泽军、张红:《试析美国与日本的“有条件投降”》,《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