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因声求气的方法与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因声求气的方法与意义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声求气,简而言之,就是利用反复的吟诵,帮助我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而使自己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那充满灵性的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因声求气”。刘大櫆进而提到了“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诵读。古人学习古诗文尚且重视“因声求气”和诵读,对于今人来说,这些方法更为重要。

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因声求气的方法与意义

因声求气,简而言之,就是利用反复的吟诵,帮助我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而使自己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那充满灵性的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因声求气之说早已有之,韩愈柳宗元、苏洵等人都有这方面的阐述。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因声求气”说影响较大,他在《论文偶记》中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9]这段话阐述了“神气”和“音节”之间的关系。所谓“神气”,是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因声求气”。刘大櫆进而提到了“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诵读。“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10]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旧是有指导意义的。(www.xing528.com)

古人学习古诗文尚且重视“因声求气”和诵读,对于今人来说,这些方法更为重要。现代人生活已经失去了古代诗词流行时期的语言氛围和文化环境,如果想通过古代诗词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养成诵读的习惯。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够形成语感,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这种境界是默读所不能达到的。周振甫先生在《文章例话·因声求气》中也说,“专以沉思力索为事者”的默读虽然可以得到启示,但跟诵读时“心凝形释,冥合于言议之表”的状态还有所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