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维度透视动态市场: 第十六课优化

多维度透视动态市场: 第十六课优化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仅以基本面、技术面去分析股价的波动规律,显然不符合市场的运行逻辑。图16-1上证指数还有就是2015年的股灾1.0的时候,多数个股快速被腰斩,而后的反弹也是轰轰烈烈,反弹超过50%的个股比比皆是。图16-2上证指数市场的情绪需要一个累积和激发的过程,它跟随着市场赚亏钱效应而变动,情绪高低不断地随着市场的节奏重复演变。每个人的认知水平高低,也势必造成对动态市

多维度透视动态市场: 第十六课优化

股票的波动,是个动态过程,呈多维的运行特点。股票的运行轨迹很复杂,需要从多个维度观察及分析。实际的股票运行轨迹,常常呈现此一时彼一时的状态,维度总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如果仅以基本面、技术面去分析股价的波动规律,显然不符合市场的运行逻辑。在实战中,我们经常遇到基本面类似但不同估值,相同技术形态但不同方向的股票,就算是相似的基本面和K线技术形态,走向也可能大相径庭,这是因为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资金面、交易者情绪等。也就是说市场处于一种相对不确定的波动中,而这也恰恰表明市场是个不断演变的动态行为。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我认为,一维实践只能检验一维理论,多维的理论当然需要多维的实践来检验。而不同维度之间又可能存在互相干涉的情况,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系统,尽量把各个维度都纳入考虑,有些维度就像平行线一辈子都不会相交,有些维度相通但未必相生,有些维度又似乎相生相克,要发现不同维度之间的共振点,这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众所周知,很多伟大的道理,看起来似乎都很简单直白,因为它们直抵本质,大道至简。在股市里,体现股票交易本质的道理,必然是直指人心,穿透表象化繁为简,可以沟通多个实践维度的,有迹可寻,有道可循。那么,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道理中去理解股市的波动规律呢?

首先,要跳出基本面、技术面、指标这些低维度的知识。

并不是说这些没用,而是这些都只是基础知识而已。一只在上涨的股票,也有一些人亏钱离场,一只很多人嫌弃的“劣质股”,也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所以出击的时机点就变得非常重要。

人们常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的“东风”就是指时机。中长线的时机点为牛市起点,而到了熊市基本上就没有时机可言,只有局部的小机会而已。短线的时机点较多,一个超跌的反弹,一个小波段的上涨,或者在下跌动能衰竭的时候,都能提供给短线交易者一个时机,不局限于牛市,在熊市中也一直存在着这种短线出击获利的机会。

接着,从供求关系去理解股价波动的原理。

近几年的“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投机商玩的就是利用供求关系打破供求的平衡,导致价格短期暴涨。股票市场也是这样,买卖双方的合力,影响着总体趋势的方向。

比如2015年市场步入熊市时,一大批上市周期比较长的老股大量中长线资金被套牢。这时候就很容易产生一个问题,一旦有资金去炒作这些老股,即会出现被套资金的大量出逃,从而产生巨大抛压。而新股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因此,没有历史包袱的新股就成了短线资金争相炒作的对象。监管层觉得正是由于供给不足导致新股暴炒,为了推动供需平衡,于是就大幅度增加新股的供给量。

在熊市里,资金本来就比较紧缺,而新股供给一直在加量,其存在的赚钱效应就像一个漩涡,更是吸引了大量的短线资金参与,导致其他个股更加缺血,暴跌阴跌不止。由于爆炒新股,导致很多新股一出来就被哄抢,开板的时候价格已经相当高,市场开始承接不住,供大于求,于是次新股也开始轮流暴跌,羊群效应加剧市场的看空情绪,其他原来阴跌不止的个股,更加恐慌不已,加速暴跌。

然后,从市场的预期及情绪看短线的方向。

“新手看大盘,老手看大势,高手看情绪”,短线交易就是市场情绪的博弈。我们常说的股票“人气”就是市场情绪的集中体现,有人看好题材领头点火,有人跟随烘托市场,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巨大的赚钱效应自然更让交易者前赴后继,股票溢价也就水涨船高,这也是在牛市的氛围里,更多企业想尽方法谋求上市的原因。(www.xing528.com)

相反,在市场连续下跌的时候,尤其是熊市,股价像掉进了无底洞,价值投资的理念早就被抛掷脑后,市场情绪低落到冰点,多次抄底失败的交易者对股市有深深的畏惧,这时市场如一潭死水,企业融资也很困难。

你可以把市场比喻成自己的知己,买卖股票就像谈场恋爱,要明白这个知己的性格,她非常情绪化,特别贪婪,也非常容易恐慌,只要赚钱了就特别兴奋,然后恨不得马上买买买,赚更多更多的钱。一旦连续亏钱了,就很沮丧,特别失落,就会低价甩卖手中的股票。那么,你就要利用她的这个性格,在她沮丧时跟她买入股票,在她狂热时卖给她。这也是巴菲特的“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也契合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

所以,短线交易者必须要克服自己的情绪,观察别人的情绪做出相应策略。

市场的普遍观点,也就是所谓的主流情绪,往往都是错的,如果在某一次预判中,你的观点跟众人的观点是一致的,那基本上也就是错误的,因为那代表着多数人的贪婪或恐慌。股市总是多数人亏钱、少数人赢钱,大众的普遍性观点常常最终演变为不理性躁动,普通交易者很容易被这种躁动感染而迷失自己,判断力直线下降,而真正理性的观点却搁在某个无人问津的角落,因为毕竟是少数人的观点,得不到市场普遍的认同,从而难以得到普遍传播。

物极必反,赚钱效应的打开,初期是以严重亏钱效应为前提,越是恶劣的暴跌,越能激发起反弹的力度,就像当年的530暴跌(2007年5月30日,由于市场过热,半夜加印花税),多数个股走的是四、五个跌停板,然后再走出四、五个涨停板这样的深V形态(见图16-1)。

图16-1 上证指数

还有就是2015年的股灾1.0的时候,多数个股快速被腰斩,而后的反弹也是轰轰烈烈,反弹超过50%的个股比比皆是。当然,股灾2.0和3.0(见图16-2)以及之后的一些下跌,反弹的力度是越来越弱的,这就像一个乒乓球,用力扔下去,第一次弹上来的高度是最高的,但随着回落后的第二次弹上来,第三次,第四次,如果没有外力的干扰,会依次减弱,直至多空平衡,进入胶着状态。是底不反弹,反弹不是底,就是对大趋势达到多空平衡最好的一个阐述。

图16-2 上证指数

市场的情绪需要一个累积和激发的过程,它跟随着市场赚亏钱效应而变动,情绪高低不断地随着市场的节奏重复演变。交易者要做的就是找到市场不变的,或是变化相对比较慢的因素进行预判,从赚钱、亏钱的模式上,从标杆性个股上,从市场出现的新状况上,不断去论证当前所处的市场阶段,而做出相应的策略和操作模式。

股市是个动态变化的情绪博弈市场,而培养自己动态看盘的习惯却是个艰难的过程,或者说多数人也并不理解究竟要如何动态,以及动态的程度。每个人的认知水平高低,也势必造成对动态市场判断的相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操作起来也大相径庭。这就像我们在学同一本数学课本,同一个数学老师来教,考出来的分数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本课重点在于讲述从多维度去看待动态市场,从筹码结构、供求关系、情绪转变、预期以及梦想的维度理解市场的波动原理,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加贴合市场的节奏,明白股市运行的逻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