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丝绸业发展及技术演进:环太湖和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位

清代丝绸业发展及技术演进:环太湖和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位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初丝绸业在战乱中损失惨重。清代丝绸业在地域上进一步向环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集中,特别是江南地区在规模和水平上成为全国丝绸业的中心。清代的蚕桑技术基本沿袭明代,但也有所发展,相关技术著作较多。清代绒织物流行,绒织技术也较成熟。纹样题材则继续流行反映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吉祥图案,局部体现外来风格的影响。

清代丝绸业发展及技术演进:环太湖和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位

清初丝绸业在战乱中损失惨重。从康熙时期起,由于天下安定,朝廷采用了鼓励措施,丝绸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清代丝绸业在地域上进一步向环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集中,特别是江南地区在规模和水平上成为全国丝绸业的中心。

清代官营织造体系废除了明代的匠籍制度,原料也以采买为主,总体规范比明代有所缩减,重要的有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合称“江南三织造”,负责供应宫廷和官府需要的各类丝织品。民间丝织业生产规模有所扩大,专业性分工和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涌现出一批繁荣的丝绸专业城镇,产品种类繁多,内销市场繁荣。在对外贸易方面,清初厉行海禁,康熙时期一度放宽,但后来又加强了对外贸易的限制,关闭除广州以外的其他口岸,实行一口通商。尽管如此,中国对日本的生丝出口和对欧洲各国的生丝与丝织品出口仍然达到了相当规模。

清代的蚕桑技术基本沿袭明代,但也有所发展,相关技术著作较多。缫丝生产以辑里湖丝为代表,有湖丝遍天下的美誉,缫车则基本上继承了元明以来的式样。丝织机有不同类别,其中挑花结本与大花楼提花技术已臻完善,可以织制花型复杂的大提花织物。清代绒织物流行,绒织技术也较成熟。丝绸染色基本沿袭明代,印花数量较少。在丝绸整理方面,以南方地区的薯莨整理及其产品莨绸较有特色。

清代丝织品种类繁多,并形成以地方为特色的品种群,云锦是清代著名的高档丝绸产品,在品种设计和织造技术上达到很高水平。从组织结构分,可将丝绸产品分为缎类、纱罗类、起绒类、锦类和素织物等,各有特色。刺绣、缂丝等工艺也得到相应发展,特别在19世纪中叶,随着刺绣商品的活跃流通,出现了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地方绣,其中尤以苏、粤、蜀、湘四种绣品销路最广,有“四大名绣”之称。

清代丝绸纹样,在构图布局、造型设计、润色方法等方面都继承和吸收了明代丝绸纹样的精髓;但在纹样造型的柔细、色彩的淡雅和退晕色距紧凑等方面较明代丝绸纹样的粗放风格显得更细腻秀丽,纹样的自由化和大型化方面得到更进一步发展。纹样题材则继续流行反映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吉祥图案,局部体现外来风格的影响。

20世纪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人类历史也进入了工业革命之后生产时代,丝绸作为一种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体系。(www.xing528.com)

参考文献

[1]李济.西阴村史前遗存[M].北京:清华研究院丛书,1927.

[2]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钱山漾第一、二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0(2):73—92.

[3]高汉玉,张松林.河南青台村遗址出土的丝麻织品与古代氏族社会纺织业的发展[J].古今丝绸,1995(1):9—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