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会尊重他人——刘备的礼仪之道

学会尊重他人——刘备的礼仪之道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貌地对待下属,是政治家的有识之举。从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上,最能体现出他讲“礼”、重“礼”的优良品德。由于“礼”包含有“礼貌”之意,即指与人交际时所持有的诚恳、和气、谈吐文明、举止谦恭的待人接物方式。以礼貌待人的方式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无疑能增进自己与社会的凝聚力。礼貌待人,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学会尊重他人——刘备的礼仪之道

礼貌地对待下属,是政治家的有识之举。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论语·八佾》)即君主应该依礼来对待臣属。君主礼贤下士,臣属就会竭诚效力。《三国演义》中蜀国先主刘备,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出色。

从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上,最能体现出他讲“礼”、重“礼”的优良品德。

刘备在得知诸葛亮是一位大贤之后,就屈尊降贵,三顾茅庐,直到第三次才碰见诸葛亮在家睡觉。刘备不敢惊扰他,依次守在门口。等诸葛亮醒后,刘备才恭恭敬敬地与他相见,并恳请他出山。

诸葛亮作了刘备的臣属后,刘备对他更是礼敬有加,平日皆“以师礼待之”。

最后,刘备在弥留之际,仍反复劝诫自己的儿子刘禅,要他在登基后见诸葛亮如见生父,一定要始终以“父亲”之礼待之。

正因为刘备知“礼”、守“礼”,才使诸葛亮具体而微地感受到刘备对自己有形的尊重,从而深感其诚,尽心辅佐刘氏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刘备“尊贤礼士”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礼貌待人在为人处世中的重要性。礼貌,它表达出的是对别人的尊重、谅解、谦恭和诚恳,反映出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对化解矛盾、避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不光是对待下级,在对待任何人时都应该依礼相待。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名,早在几千年前,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就经常强调“礼”的作用。

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指出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身处事。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苟子·修身》)论述了没有“礼”的危害——人不能生存,事业不能成功,国家不能安定。

由于“礼”包含有“礼貌”之意,即指与人交际时所持有的诚恳、和气、谈吐文明、举止谦恭的待人接物方式。所以,上面那些言论也表明,礼貌的作用很早便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古至今,礼貌待人一直体现于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在我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有关礼貌待人的佳话。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

张良年轻时,一次出去散步,遇到一位老人坐在桥边。老人对张良说:小伙子,我的鞋掉到桥下了,去把我的鞋给我拾起来。张良愣了一下,见他是位老人,就下去把鞋拾上来交给他。不料,老人又伸出脚来说:替我穿上吧!张良又弯腰屈膝给他穿好鞋。

老人穿好鞋后,扬长而去。不一会儿,他又折回来说:“孺子可教矣。”随即他与张良约定时日,赠以《太公兵法》一书。

张良得书后勤苦攻读,学到了丰富的军事知识。日后,他辅佐汉高祖刘邦打天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良对待这位老人的考验,是抱有极大的忍耐与涵养的,而这种忍耐与涵养是基于一种对待长辈应该谦恭有礼的意识,所以才被老人认为“孺子可教”,从而授以兵书。而张良敬老守礼的美德,更被传为千古美谈。

我国人民素以家庭和睦,注重亲人感情而著称于世。我国传统的道德提倡“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这些人伦规范,都要通过礼貌的方式才能实现。《三字经》说:“融四岁,能让梨”,孔融4 岁的时候,就能主动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兄长吃,而把小的留给自己,这种良好的礼貌行为使他赢得了众人的喜爱,也被传为一段佳话。

我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也是一位尊重他人,礼貌处事的楷模。

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生病住院期间,每次接到护士送来的药品,总要微笑着说:“谢谢您。”

1925 年,孙中山先生患肝癌病势沉重。弥留之际,他吃力地对一位护理人员说:“谢谢您,您的工作太辛苦了,过后您应当好好休息休息了。”听到这话,在场的人都被他感动得泣不成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礼貌待人,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它能够使社会和谐而有秩序,从而维护着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首先,礼貌待人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能帮助人们艺术地、巧妙地处理各种矛盾,避免冲突,将摩擦减少到最低程度。反之,如果不讲礼貌,就会激化矛盾、加剧冲突。(www.xing528.com)

其实,礼貌待人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有些人对它却感到十分陌生。现在不少人信奉“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人生哲学。两个陌生人在街上偶尔碰了一下,或是在公共汽车里挤推了一下,既听不见“对不起”,也没有“没关系”。所听到的大多是:“你瞎了眼啦!”随之而起的就是唇枪舌剑,甚至拳脚相加。

显而易见,如果不会礼貌待人,生活中就会处处冲突,事事争吵。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和睦相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太多无法化解的矛盾,不少时候都是因一些芝麻小事互不礼让,才酿成暴风骤雨的。所以,许多事情,只要学会礼貌待人这种处世方式,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切争执都可以解决在“对不起”、“没关系”之中,我们的生活也会因为礼貌而变得轻松、愉快和平静许多。

学过英语的人大凡都知道,英语中有三句话使用频率最高:谢谢、对不起、我能帮助你吗……这三句话虽然简单,但却能反映出一个人健康欢愉的心理,一个祥和理性的风貌,一个博大宽容的人格来;也可以说是一个现代文明人最外在、最简洁的表白。

所以,当自己不小心冒犯了别人,不妨说声“对不起”,当别人帮助了你,不妨说声“谢谢”,当别人遇上难题时,不妨看看自己能不能帮点什么忙……以礼貌待人的方式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无疑能增进自己与社会的凝聚力。

其次,礼貌待人,可以帮助每个人约束自我,尊重他人,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从而创造出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句亲切的问候,会使对方暖意盈怀;和蔼诚恳的态度,会使对方如沐春风……

我们只要留意就会发现,讲究礼貌的人,大都与同窗同事关系融洽,与街坊邻里相安无事,与领导上司相处愉快,与朋友亲族情深意重。

最后,礼貌待人,还可以得到别人的真诚帮助和指导。

《荀子·劝学》说得好:“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它说明了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时谦恭有礼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学生对老师毕恭毕敬,老师就会不厌其烦地讲授知识;徒弟对师傅礼敬有加,师傅就会不辞辛苦地传授技能;出门在外,有礼貌地问事问路,人家才会乐于回答,否则无人愿意为你提供便利。

礼貌待人,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生活中培养礼貌待人的美德。

那么,如何才能养成礼貌待人的美德呢?这就需要我们注意这几个方面:

第一,尊重他人。

礼貌待人的核心,就是对他人的尊重。要培养这种美德,首先要树立约束自己、尊重他人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态度、行为上自觉地礼貌待人,同时也自然会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形成互相尊重、礼尚往来的和谐氛围。

第二,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加强道德修养

能否礼貌待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古语云:“发于内而形于外”,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正是人们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一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自然不会向泼妇骂街一般污言秽语滔滔不绝;同样道理,一个粗俗无知、道德低下的人,你也很难想象他在待人接物时会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第三,学会严己宽人,才能事事礼让。

“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这是清代张湖在《幽梦影》中的一句名言。他用“秋风”、“春风”的比喻,告诫人们要严己宽人。可以想象得到,一个律己甚严的人,若又怀有忠恕宽厚之心的话,自然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之,必先与之”,从而对人处处礼让三分。

第四,掌握必要的礼仪知识。

礼仪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几乎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个人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有餐桌礼仪、着装礼仪、书信礼仪等等。我们除了掌握了一些日常文明用语外,还应该多学习一些礼仪知识,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如此一来在礼貌待人方面会做得更为出色。

俄国作家赫尔岑曾说过:“生活里最重要的是礼貌。”有“礼”走遍天下,愿我们每个人,在为人处事方面都能做一个彬彬有礼的文明人,把心灵美、语言美和行为美和谐统一起来,创造出更为宽松、美好的人际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