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心理与自我调控的重要性

学生心理与自我调控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学生的上述认识心理并不会自觉地产生,而是通过教师的调控实现。学生对心理的自我调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动机自控。在课堂活动中,某些强烈的个人需要、欲望的支配会使学生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学生能自我察觉并自我控制,即实现了动机自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上述心理因素的调控并不是零碎分散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调控通常是围绕着学生自身在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展开,我们将其称为学习调控。

学生心理与自我调控的重要性

了解学生心理一般可以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考察。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反映了学生的心理活动状况。但是,在课堂教学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中,学生的教学心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活动,必须结合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接触的人和要掌握的内容,结合课堂教学中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从而了解学生是如何调控自己心理活动的。学生在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三种:(1)掌握知识,形成技能;(2)发展智力、体力、审美能力;(3)养成良好思想品德个性。由于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思想品德是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发展和培养起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是认识心理的发展。学生认识心理的发展过程一般由以下环节组成:认识动机的启动、感知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容、巩固教学内容,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记忆、注意、情绪等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正是这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发展才导致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学生的上述认识心理并不会自觉地产生,而是通过教师的调控实现。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并不十分了解自己认识心理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即使了解这种过程,学生也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所有的心理活动向应有的序发展。

学生对心理的自我调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动机自控。在课堂活动中,某些强烈的个人需要、欲望的支配会使学生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学生能自我察觉并自我控制,即实现了动机自控。(2)意识自控。指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思想以及心理活动的自我意识控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意识控制主要是对自己思想意识的控制,如课堂上控制自己思想不开小差等。(3)行为自控。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包括发动、坚持、完成某种行为或制止自己已经产生的某种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克服来自身体内部(如疲倦等)和外部的各种困难与诱惑,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行为自控是学生知情意等各种因素综合运用的结果。(4)注意自控。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课堂活动中,学生注意的指向性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如指向教师的讲解。注意的集中主要指排除与对象无关的心理活动使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听课上。学生注意的自控力主要表现在:对不喜欢、不感兴趣的学科,自己能专心学习而不分心;对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能放弃而不注意;对外界的干扰因素,能排除而保持注意等。(5)情感自控。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控制表现在教学活动中某些现象不符合学生主体需要时,学生能克制消极情感,调整心态,投入教学活动。(6)认知自控。是学生对自己认知心理活动的自控,表现为对自己的感知觉活动、记忆活动、思维活动以及想象活动的自控。可分为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控制,对认知方法的控制以及对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自觉培养。学生如能在课堂上进行认知自控,就会与教师的认知活动产生积极的共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上述心理因素的调控并不是零碎分散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调控通常是围绕着学生自身在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展开,我们将其称为学习调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学习调控一般有两种方式:(1)适应调控方式。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状态进行调节,以求得与整个课堂教学方向、教学进度、教学联系相吻合的一种手段。(2)自组织调控方式,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需要,运用思维、注意、想象等智力因素对学习方向、学习计划和策略进行建构和调整的一种调控方式。很显然,这是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的心理调控方式,是学生对学习的适应、调节以及最佳学习方式的选择、保持和调整,这种调控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在上述两种调控方式中,学生的动机、意识、行为、注意、情感和认知等心理因素交织其中,充分表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心理的复杂性。(www.xing528.com)

学生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心理的调控,并不完全是自觉进行的,而是在教师充满艺术魅力的教学引导下进行的,因此必须研究教师的心理及其调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