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聚焦历史人物,滋养思想灵魂

聚焦历史人物,滋养思想灵魂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教学关注人物,也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要求。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是关键。讲述马丁·路德晚年生活,更是将一个有血有肉的马丁·路德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到一个伟大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拉近历史人物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的思想情感自然得到发展。

聚焦历史人物,滋养思想灵魂

课堂上有鲜活的历史人物,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感受到人性的光辉,汲取成长的营养素,并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力量,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价值。

历史教学关注人物,也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要求。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是关键。离开了人,也就无所谓历史。

以历史人物为教学支点,能深化学生对历史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滋养学生的思想灵魂,促进学生思想健康成长,并且能培养学生以历史的眼光观察历史、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和能力。这些都是历史素养的表现。

《挑战教皇权威》一课内容比较抽象,但这只是教材内容的抽象,并不代表历史本身的抽象。历史是丰富的,教材知识的抽象不应该遮掩住历史的生动。

在教学中,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带领学生走进马丁·路德的世界,感受挑战者的勇气,体验、体会马丁·路德的精神和思想。

1.马丁·路德的两次转变。

马丁·路德出生于德意志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父母都是天主教徒,少年时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后来马丁·路德进入大学学习法律。大学毕业后,马丁·路德断然放弃学业,进了奥古斯丁修道院,成为一名修道士。马丁·路德希望通过苦修,求上帝赦免自己的罪过,实现灵魂的解脱。

这是马丁·路德的第一次转变。这次转变反映了天主教对西欧人的精神禁锢。

进入修道院后,马丁·路德从事最卑贱的工作,开关大门,敲钟扫地,清理房间,甚至在街上逐门逐户乞食,期望通过“苦修”拯救自己的灵魂。

但“苦修”没有让马丁·路德得到灵魂的慰藉,特别是马丁·路德在1510年和1511年两次访问罗马之后,目睹罗马教廷的腐败行为,对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更加怀疑,提出了“因信称义”的观点。这是马丁·路德的第二次转变。

马丁·路德的第二次转变是其宗教实践和思想矛盾斗争的结果。(www.xing528.com)

2.讲马丁·路德的斗争勇气。

马丁·路德的主张遭到教会敌视,教皇命令他必须悔过,否则革除教籍。结果马丁·路德把教皇谕令投在烈焰中。

马丁·路德不顾危险,前往沃姆斯。在沃姆斯议会大厅,德意志皇帝问他是否收回自己的观点。马丁·路德清晰响亮地回答:“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地说服我……否则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

讲述马丁·路德与教皇的斗争,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宗教改革和宗教改革家。

3.讲马丁·路德的晚年生活。

马丁·路德不仅是个战士,还很有爱心。1527年,威登堡地区有瘟疫流行,周围是死亡阴影的威胁,有些朋友也死了。马丁·路德的家成为了临时医院。

晚年马丁·路德健康不佳,但他仍然勉力写作。1546年,两位贵族不和,马丁·路德扶病冒雪去调停。贵族的纷争解决了。但马丁·路德却一病不起,最终在他的故乡去世。

讲述马丁·路德晚年生活,更是将一个有血有肉的马丁·路德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到一个伟大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拉近历史人物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的思想情感自然得到发展。

聚焦历史人物,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生动,学生的历史体验更真切,尤其是深刻体验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实现历史教学的情感和思想教育的目标,滋养学生的思想灵魂,从而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历史素养)之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