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兴紫笋茶的推动与生活留痕

长兴紫笋茶的推动与生活留痕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因有二,一是这样的文章对长兴的紫笋茶文化总有些推动;二是在文章里总会留下一些我们的生活点滴,也算是留了些痕迹。有一年和明楼先生来到此处,我极力推荐此处紫笋茶,可先生一看、二闻、三品后说:“此茶叶已是早产改良品种,非当地紫笋品种”。明楼先生在书中对他走进长兴、挖掘紫笋茶文化的点滴记录,是他这40年来的一份宝贵回忆,也是为长兴传统紫笋茶文化留存的一点痕迹!

长兴紫笋茶的推动与生活留痕

不知从何时开始,发现三五好友聚会,总是开始不经意间回忆过去。在电光石火间,忽然感叹,世界一切物质总会消散,唯有精神会始终留存!又凑巧遇到陈明楼先生,先生执着想写一些文字,特别想把毕生追求的茶文化变成先生自己的想法,于是我竟也开始不停地鼓动先生。原因有二,一是这样的文章对长兴的紫笋茶文化总有些推动;二是在文章里总会留下一些我们的生活点滴,也算是留了些痕迹。

但不曾想,明楼先生书写好了,一定要我加一篇文章。这倒是为难我了,书是看过几本,只是写有点胆怯,何况要写茶。但碍于陈先生的执着,也只能硬着头皮提笔。

20世纪70年代,父亲和大伯在长兴林城镇创办电炉厂,艰苦创业。1985年,我和弟弟跟随父母由江苏常州迁居长兴林城,当时林城只属泗安港边的一个小集镇。由于古时多以船运为主,江南大部集镇皆以港而成市集,每日早市,在林城老桥两边,有热气腾腾的馄饨铺、有翻滚着热浪的油条铺,这也是我们小学念书的必经之路。印象中两边还有形形色色的摊贩,贩卖各家的诸如蔬菜、山货等土产。那时只记得,父亲会在新茶季,每天早上到集市上去买些优质茶叶,这些自产的茶叶,数量也不多,一次也只能买到二三斤,那时候还没有贩卖的概念,山民自家有多少,就拿多少出来卖!

茶叶买回家后,也是我们的快乐时光。父亲会把茶叶放在塑料袋里,一份份称好,母亲则拿出一小段蜡烛,一根旧锯条,先挤出茶叶袋内的空气,然后将袋口回折在锯齿条上,在烛火前轻轻一移,袋口就牢牢地封住了。不安分的我们在边上跃跃欲试,然而看似简单的动作,到我和弟弟手里不是袋口烫个洞,就是一扯就散了,没粘上,在母亲干练的气势下,一溜烟跑开了!

这用蜡烛锯条简易封装的茶叶,在父亲看来是最佳的饮品,逢知己必定要分享品鉴一番。我想明楼先生最初一定是喝到了父亲带去上海的紫笋茶,这些茶叶以现在的标准看是极好的,以至于让陈先生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长兴紫笋的草木之间,不曾停歇追寻的脚步!(www.xing528.com)

林城镇以北七八公里处,群山连绵,植被茂密,非常适合茶叶生长。此处茶树,均在山坡开垦,以阴山坡茶叶为佳,每年茶季,约三五友人,入山林深处,踏青品茶,在山间大汗淋漓而归时,在山脚处,我爱人的舅舅家里,早已泡好新茶,此时,眼里所有一切只是碧绿,这一饮而尽的惬意,只有饮者自知。此种滋味,别处是无法寻觅的,这翠绿的紫笋和潺潺的泉水应该也是绝佳的搭配。

有一年和明楼先生来到此处,我极力推荐此处紫笋茶,可先生一看、二闻、三品后说:“此茶叶已是早产改良品种,非当地紫笋品种”。我对此甚是失望,看来经济利益的洪流还是不经意间涌入了山间林地,为了实现茶叶早产早收益,上千年长兴贡茶的老品种在逐渐减少,让人惋惜!

明楼先生自20世纪70年代始,沿着茶圣陆羽前辈的足迹,锲而不舍入周吴岕,登茗岭、访古茶山,几乎走遍长兴角角落落,坚持要寻找长兴本地紫笋茶叶,坚持寻找传统炒制手工艺人,并希望能复制出当年传统手法制作的罗岕茶。

明楼先生在书中对他走进长兴、挖掘紫笋茶文化的点滴记录,是他这40年来的一份宝贵回忆,也是为长兴传统紫笋茶文化留存的一点痕迹!他是我值得尊重和学习的茶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