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士人与试士的经学学习方法

士人与试士的经学学习方法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举与经学最为密切的关系,莫过于经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统治者为了让士人习经,熟读圣贤书,通晓义理,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往往会选择一经、两经甚至五经的方式来甄拔绩学之士,于是“分经试士”的考试方式便应运而生。元代科举将儒家的“四书”、“五经”列为考试科目,要求士子于“五经”中择取一经应试。这种“专经试士”试经制度为明清科考所沿用。实行分经试士,必然要求分经阅卷。

士人与试士的经学学习方法

科举与经学最为密切的关系,莫过于经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但是儒家经典种类繁多,唐代有“九经”,宋代有“十三经”,不可能将所有的经书都列入考试内容。儒家的《易》、《诗》、《书》、《春秋》、《礼记》五部经典,自西汉设置“五经博士,便与选官制度建立了深厚的联姻关系。科举制度诞生之后,儒家的“五经”依然是主要的考试内容。之所以统治者会选定“五经”来作为取士的考查内容,其原因在于五部经典各有所长,对于人性修养、治国安邦、礼仪教化都发挥着其他经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在《礼记·经解》中提出:“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1]程子曰:“‘五经’之言,《诗》以理性情,《书》以道政事,《易》以明阴阳,《礼》以谨节文,《春秋》以别是非,皆圣贤傅心之要,其言涵蓄浑然,意味深长,无非至理所寓,非有精粗之别也。”[2]清人唐甄也有类似评价:

“五经”者,心之迹,道之散见,非直心也。仲尼之时,文籍或多,而其要者惟此五书,乃系《易》以道阴阳,序《书》以明治法,删诗以著美恶,修《春秋》以辨邪正,定《礼》以制言行,于是学者力行之暇,有所诵习,此博文之事,造道之阶也[3]。(www.xing528.com)

统治者为了让士人习经,熟读圣贤书,通晓义理,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往往会选择一经、两经甚至五经的方式来甄拔绩学之士,于是“分经试士”的考试方式便应运而生。元代科举将儒家的“四书”、“五经”列为考试科目,要求士子于“五经”中择取一经应试。这种“专经试士”试经制度为明清科考所沿用。实行分经试士,必然要求分经阅卷。在明清的科考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会试十八经房阅卷制度,乡试也有类似的经房阅卷制度。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士子择一经应考,由于“五经”中存在字数多少、难易不同以及政治提倡、学风引导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五经”修习人数多寡悬殊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