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科举与经学的关系研究与优化

清代科举与经学的关系研究与优化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到“清代科举与经学关系”的研究,总体来看,日本和美国的学者研究较为深入,且充分利用科考试题等文献资料进行充分论证。就国内而言,清代科举与经学关系的研究虽已有学者进行了探讨,但研究成果较少,且处于零星、分散研究的初始阶段。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状况,笔者才将“清代科举与经学的关系”定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希望借此研究,能够对清代科举与经学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补国内研究之缺漏。

清代科举与经学的关系研究与优化

关于清代科举与经学关系,卢前《八股文小史》对清代八股文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考据学对清代八股制义的影响[85]。邓云乡在《清代八股文》中曾有论及,他肯定了科举“从制度上把‘四书’作为惟一的制艺命题范围书籍”,能够使“孔孟言论深入人心”,“而且不少人都把它作为半辈子的必读书、或终生的必读书。这样孔、孟言论的普及面,可以说是无比广泛的”。同时,也指出了清代八股文对于理学发展所带来的负面作用[86]李树在《中国科举史话》的清代部分谈及了“乾嘉汉学和科举”,他以惠栋、戴震段玉裁三人不顺利的科举经历,表明“八股文取士和学术研究之间是多么严重地相悖”[87]。李帆《清代理学史》(中卷)第六章第二小节程朱理学与清中叶的科举取士”,对程朱理学在清代中期科举取士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认为虽然清中期的科举考试仍以程朱理学为主要标准,但因汉学的兴盛,致使理学在科考中的重要性相对降低[88]。而由张昭军著的《清代理学史》(下卷),第四章第一小节“社会变动与理学衰落”中,专就晚清科举制度的革废对加速理学衰落进行了分析,在第八章第二小节“科举、教育与程朱理学”中又对晚清科举、教育变革与程朱理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89]。杨齐福在《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的第四章第四节“学术风尚的转移及其对科举制度的冲击”中,对晚清兴起的经世思潮和经古之学(乾嘉汉学)对八股文取士的冲击进行了分析[90],但其认为乾嘉汉学在清代科考中未占主要地位的结论,因缺乏充分论证而稍显武断。李兵在《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第八章“清代汉学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中对清代的“汉学”书院经学的讲授与科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汉学书院反对科举是相当有限度的,大部分时期汉学书院与科举之间保持着直接的关联”[91]。赖玉芹的《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中国社会学出版社2010年版)则对康熙年间的制科——博学鸿儒科与清初学术转变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论文方面,张杰在《清代科举家族与经学发展述论——以朱卷履历为中心》[92]一文中,利用《清代朱卷集成》,从清代科举家族撰写的经学著作、日常从事的经学教育和家族出现的经学大师诸多方面,论述了清代科举家族在经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93]。陈致《清代中晚期制艺中汉宋之别:以刘显曾朱卷为例》充分利用试卷文本来分析清代中晚期制艺中的汉学、宋学关系[94]。李帆的《科举考试与清代中期的理学》(《长白学刊》2006年第5期)一文认为,清代中叶,虽然在科举考试中,程朱理学仍作为取士的主要标准,但由于汉学地位上升而理学地位下降,无形中使理学在科举中的重要性有所降低。罗军凤的《清代〈左传〉经学与科举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5期)一文认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规定科举考试废弃胡安国《春秋传》,而起用《左传》,不是因为乾嘉汉学的影响,而是因为胡传不为帝王所喜。孔庆茂的《论晚清今文派制义》(《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对光绪中期之后制义因受今文经学派影响,而大量出现《公羊传》制义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孙显军的《论清代的〈大戴礼记〉研习——兼谈传统经典与科举》(《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对清代《大戴礼记》研习的热潮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科举对于促进《大戴礼记》的普及有着巨大的作用。张洪海的《明清科举文化对〈诗经〉评点的影响》(《东岳论丛》2011年第5期)认为,明清科举制度对《诗经》的评点产生了很大影响。

日本的金原泰介的《康熙年间阳明学批判的流行》(《东方学》2004年第107集)通过当时的科举策论题中出现批判阳明学的考题的实际,从而判断康熙年间批判阳明学很流行,不仅是朱子学者,在应试者中也有大部分人持批评态度。水上雅晴的《清代科举与策问:考官重视策问的实态以及汉学家官员的“再生产”》[95]一文,则通过对乾嘉时期考官阅卷标准重视策问的变化,来考察乾嘉时期大量考据学者考中科举这一现象的原因,从而揭示了科举与考据学的深层关系,视角新颖,耐人寻味。其《乾嘉之学与八股文的关系初探》则对乾嘉时期的“四书”文受“汉学”的渗透进行了分析[96]。美国汉学家艾尔曼教授对清代科举与经学的关系着力尤多,除了专著《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之外,《清代科举与经学的关系》(《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4期)、《艾尔曼论中华帝国晚期科举的三重属性——政治、社会和文化再生产》(《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等文章亦对清代科举与经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97]。(www.xing528.com)

通过以上对清代科举、清代经学以及科举与经学关系等三方面研究状况的梳理可以看出,清代科举与清代经学的研究在各自独立领域,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且都有向微观、纵深发展的趋势。对于科举与经学之间关系的研究,虽然已有所关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研究内容依然较多地停留在宏观评论上,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具体到“清代科举与经学关系”的研究,总体来看,日本和美国的学者研究较为深入,且充分利用科考试题等文献资料进行充分论证。就国内而言,清代科举与经学关系的研究虽已有学者进行了探讨,但研究成果较少,且处于零星、分散研究的初始阶段。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状况,笔者才将“清代科举与经学的关系”定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已有的研究成果不仅给本书提供了理论基础,也赋予了本书开拓创新的意义和乐趣。希望借此研究,能够对清代科举与经学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补国内研究之缺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