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父母总是代替孩子做决定时:如何优化这种行为

当父母总是代替孩子做决定时:如何优化这种行为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不能左右孩子的思想,更不能什么事都替他们做主,处处为他们大包大揽。父母应该及时发现孩子的特点,并加以引导,使孩子的成长更加健康。他们“重视孩子”只是表面的,实际重视的往往是他们自己。家长对孩子真正的尊重,不应只是出于“爱”的情感,更应该出于一种民主的理念。如果不想使孩子丧失个性,就不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替孩子作选择。

当父母总是代替孩子做决定时:如何优化这种行为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生育了他们,但是我们不能替代他们。我们只是孩子的左手或者右手,左手和右手对孩子只能起到一个帮助或指导的作用。我们不能左右孩子的思想,更不能什么事都替他们做主,处处为他们大包大揽。这样做看似在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孩子,收到的效果却是大相径庭:一是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性,使孩子在生活中没有目标,没有动力;二是不利于培养孩子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的健康心理,以至于有些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是失败了,不会自我检讨,而是怨父母、怨社会。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应当明白:所有的成功都是个性的成功,世界上没有哪位伟大的科学家或者学者是在父母的做主下获得成功的。

教育的真谛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儿童不是‘小人’,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们的烂漫天真。”

虽然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并且父母养育了自己的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我们应该明白,自孩子到人间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他在学习走路或者已经长大成人,我们做父母的都应该给他以足够的空间和尊重;孩子也只有受到尊重后,才可能尊重自己,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进而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孩子不是属于父母的某种“东西”。当父母能够意识到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很多时候就会放弃扮演“过来人”的角色,而是让孩子自己选择。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教育自己的长子叶至善的呢?叶至善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来描述父亲教育自己的情况,有些令人不可思议。

原来,叶老从来不向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孩子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了点什么,有什么收获,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孩子每天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他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鸟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叶圣陶先生看似没有教给孩子读书为文的方法,只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要处处留心,思考和能动地完成学习;实际上却是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去写作,让孩子自己做主。

新华网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两位家长的例子。

一位是经常出差在外的家长,因为孩子习惯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他不得不定点给家里打电话完成“任务”,否则孩子很有可能上学迟到。而另一位家长的行为却大不相同,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闹钟响过后依然沉睡,一直睡到两节课过后才自然醒来。面对孩子的惊慌失措,家长平静地告诉他:“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孩子从此再也没有将自己的事情“分摊”给大人。

这两位家长,第一位替孩子做事情,结果是锻炼不了孩子的自立能力;第二位是帮助孩子分析该怎么做,虽然孩子这一次晚了,但他从此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的好习惯。显然是第二位家长的做法比较值得我们做家长的借鉴。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孩子也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读者》杂志曾有这样一篇文章,大意如下:

台湾著名漫画蔡志忠的父亲就很愿意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按照他的意愿设置一个目标,逼孩子去达到。记得蔡志忠上中学时,大部分时间都沉迷于漫画世界,导致多门功课不及格,以至面临留级的命运。当时,台北的一家漫画出版社看中了蔡志忠的漫画功底和创新思维,邀请他去画漫画。摆在蔡志忠面前的难题不是他去还是不去的问题,而是不知道父亲能否同意自己放弃学业,去创造自己的事业。

一天晚上,父亲像平时一样坐在藤椅上看报。蔡志忠忐忑不安地走到父亲身后,轻声说:“爸,我明天要到台北去画漫画。”父亲没有抬头,边看报边问:“有工作了吗?”“有了!”“那就去吧!”这一问一答中,父亲一动也没动,继续看他的报,蔡志忠也没走到他的面前。(www.xing528.com)

或许,蔡志忠和他父亲当时都未曾想到,这短短的几分钟,却成了影响蔡志忠一生的最重要时刻。如果当初父亲一定要让他留在学校接受留级,完成自己那几门不及格的学业,他日后还可能因为自己喜欢的漫画而闻名全世界吗?

父母应该及时发现孩子的特点,并加以引导,使孩子的成长更加健康。

反观我们身边,有很多父母以“爱”的名义不断地伤害着孩子,不敢大胆对自己的孩子放手。更可气的是:有不少父母把孩子当成一种工具,他们让自己的孩子来实现他们未实现或者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他们“重视孩子”只是表面的,实际重视的往往是他们自己。

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家长扪心自问一下:

重视孩子学习,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是不是出于自己的虚荣心?重视孩子成长,希望孩子完成梦想,那些孩子的梦想是不是自己的梦想?

重视孩子将来,认为“我是在为你好”的时候,是不是在检验自己的判断能力?

重视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守规矩”,是不是在证实自己的权威是否有效?

想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父母就要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爱他,因为孩子的童年不会重来。中国式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强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结果让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意愿,渐渐失去自我。

尊重,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美德。只有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才能培养孩子对别人的尊重。家长对孩子真正的尊重,不应只是出于“爱”的情感,更应该出于一种民主的理念。

那么,如何来尊重孩子呢?专家的建议是: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个平等成员。父母要改变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尊重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指引,孩子才会顺利地接受,亲子关系也会融洽得多。

多问问孩子的想法。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别人家的孩子喜欢做的事情,自己的孩子未必会喜欢。现实的案例告诉我们,不要强迫孩子去做这个、学那个,多问问孩子的真实想法,更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要孩子自己愿意做。

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但不能强逼孩子。选择也是孩子的权利之一,父母遇到与孩子相关的事情时,要学会和孩子商量,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如果不想使孩子丧失个性,就不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替孩子作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