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F405与宫殿建筑的发展历程

F405与宫殿建筑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F405大型房址出土于大地湾长虫梁山腰的第五发掘区,占地面积270多平方米。F405房屋建筑采取平地起建,其突出特点:一是建筑面积大。这是夏商时代“四阿双重檐”宫殿建筑[13]的前身。F405一侧檐廊地面上出土了一件用汉白玉制成的权杖头,这说明该建筑可能是部落或氏族首领的居处,也“可能是具有特殊用途和一定公共性功能的房址”[14]。

F405与宫殿建筑的发展历程

1980年,在大地湾第五发掘区发现了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大型房屋建筑遗迹,编号F405。根据碳14年代测定距今约5040±180年,因其在历史上出现地最早,所以堪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雏形,是我国夏商时代“四阿双重屋”宫殿建筑的前身。它的发现,对研究我国阶段社会的形成及宫殿建筑的起源有着重大意义。

F405大型房址出土于大地湾长虫梁山腰的第五发掘区,占地面积270多平方米。其建筑结构复杂,面积宏大,气势雄伟,在我国仰韶文化房屋遗址的发掘中是罕见的。它发现于T401、T402、T405、T406等探访范围之内的地下约3米处。其门向为北偏东280,平面呈长方形,长13.8—14米,宽11.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房屋墙壁仅存西墙和南墙两段,东北墙及部分居住面已被农田和山洪破坏。西墙残高0.1—0.2米,南墙残高0.55—0.72米,墙宽0.62—0.64米。

F405有3个门,保存较好的西门当为一侧门,门口宽1.25米,两侧残高0.2—0.55米,东门的位置与西门直对,正门位于北墙的中部。东门和正门两侧的墙壁已被破坏。室内偏南部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根直径0.8米左右的粗大圆木柱,两柱间距5.75米,柱距西壁3.18米,距南壁3.09米。木柱早已烧毁,地面残存草泥包皮,包皮有草绳缠绕痕迹,外表涂抹白灰石。根据南墙倒下来的扶墙柱包皮的长度推算,墙壁原高不低于3米。灶台位于室内偏北正对北门的居住面上,由呈椭圆形的台形底座和盘形灶面两部分组成,灶台顶部正中为火塘。灶台用16层草泥堆砌而成,呈蘑菇状,通高0.6米,最大直径2.34米,外表涂有一层料礓石白灰面。室内居住面是将地表平整夯实,铺垫一层有防潮功能的料礓砂石混合土,再在表面涂一层料礓石白灰面而成。当时发掘清理出的残存居住面约占原室内面积的60%。(www.xing528.com)

F405房屋建筑采取平地起建,其突出特点:一是建筑面积大。房址面积270平方米,室内面积150平方米;二是木骨柱泥墙宽而高。墙宽0.6—0.7米,根据南侧倒下来的泥皮长度推算,墙壁原高不低于3米;三是建筑所用木柱较多。墙内木骨柱总数100多根,室内有直径在0.45—0.52米之间的扶墙柱24根。另外,专家推猜房屋东西两侧还有约28根檐柱。房屋中间有两根直径0.75—0.81米的粗大圆柱;四是粉饰明显增多。房屋内的居住面、墙壁、木柱和灶台的外表均用厚0.4—0.7厘米的白灰面粉饰;五是建筑结构独特。房屋的东西两侧有室外散水廊檐建筑。这在大地湾发现的房址中是独一无二的;六是重视建筑基础。室内两侧顶梁柱和扶墙柱柱基下,都铺设了圆木柱础

当年参与F405发掘的考古专家赵建龙认为,F405可复原成平地起建的四坡顶房屋,由于两侧顶梁柱比较偏后,所以屋顶应是前坡大于后坡,屋顶高约3.8米,加上东西两侧的散水廊檐,这座房屋应为四坡顶两侧重檐式的建筑。这是夏商时代“四阿双重檐”宫殿建筑[13]的前身。F405一侧檐廊地面上出土了一件用汉白玉制成的权杖头,这说明该建筑可能是部落或氏族首领的居处,也“可能是具有特殊用途和一定公共性功能的房址”[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