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建筑:宝塔与宫殿的魅力

中国建筑:宝塔与宫殿的魅力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建筑——南京百节塔——北平玉塔——孔子庙——天坛——成吉思汗的宫殿——中国住家——内部建筑——颜色和形式建筑在中国只能算是一种次要的艺术。在过去,这三个制度是推行较大的艺术作品的动力;庙宇和宫廷,群众的集会场所和歌剧院,有壁画和雕刻的巨大坟墓。当地建立宝塔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宝塔可以驱走风水的灾难,安抚诸鬼,和带来繁荣等作用。天坛是一座修饰得很精美的三层宝塔,由砖和瓦砌在一块大的大理石平台上。

中国建筑:宝塔与宫殿的魅力

中国建筑——南京百节塔——北平玉塔——孔子庙——天坛——成吉思汗的宫殿——中国住家——内部建筑——颜色和形式

建筑在中国只能算是一种次要的艺术。一些杰出的建筑师,在身后都很难留名,他们的地位似乎不如陶工。比较壮大的建筑,在中国并不多见,甚至在敬神这方面的建筑,算得荦荦大者,也极有限。古代的建筑物都已不存,只有一些宝塔可以追溯到16世纪以前。宋朝的建筑师在公元1103年,曾印刻一部8大册精美的书,名为《营造法式》。但书中所举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都是属于木造式的,但也没有一座留传下来。从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的有关孔子时代中国的住家和庙宇的图案中来看,显示中国在历经漫长的2300年以来,还是满足于他们祖先所留传下来的那种建筑样式,而无大改变。中国人之不愿把建筑物弄得那样的壮大雄伟,也许这是他们对于艺术的一种感受和口味;也许是他们那种很高的智慧忽略了此点,而不在这方面发挥。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缺少了几乎每一个古代的大国都曾出现的三个制度:世袭的贵族制度,强大势力的宗教阶级,和强而富的中央政府。在过去,这三个制度是推行较大的艺术作品的动力;庙宇和宫廷,群众的集会场所和歌剧院,有壁画雕刻的巨大坟墓。但中国是幸运的,也是得天独厚的:它完全没有这些制度。

曾有一个时期,佛教的思想渗入了中国人的心灵,再加上人民生活富裕,国库充盈,也建了不少大的庙宇,这些废墟不久前在土耳其斯坦发现。现在在中国境内还有一些中型也颇庄严的庙宇,但它们与印度的宗教的建筑比起来,还差很多。中国的寺庙大都座落于山上,有幽静的通道蜿蜒而上,庙的前面有极醒目、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大门,这显然的模仿印度“栏栅”而来;有时在入口处还立有面目狰狞的神像,作为精神上的防卫,意味着要把外来的魔鬼驱逐于外。其中有中国最有名的庙宇之一的卧佛庙,座落在北平郊外的一座夏宫附近;福开森氏认为这是“中国最好的建筑物。”

远东,最富有特性的应是宝塔,几乎每一个中国的城镇,都有宝塔。[4]就像佛教的庙宇,这些优美的宝塔是带着颇受欢迎的道教的色彩,这些塔不仅成为宗教礼拜仪式的中心,也是占卜风水和占卜未来的场所。当地建立宝塔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宝塔可以驱走风水的灾难,安抚诸鬼,和带来繁荣等作用。通常,宝塔都是八角形的,全部用砖头砌成,地基是一块大石,塔高五层、七层、九层或十三层不等,因为数目字不对,也会带来噩运。中国最古老的一座宝塔,是在公元523年建于河南嵩山的颂乐寺(Sung Yüehssu);最可爱的一座是颐和园旁的宝塔;最壮观的是北平的玉塔(Jade Pagoda)和五台山的瓶塔(Flask Pagoda);最有名的是南京的百节塔,该塔建于公元1412到1431年间,完全是用泥土砌成,在1854年太平天国运动时遭到破坏。

中国最壮丽的庙宇是在北平,这些庙宇是国家举行祭典的所在。孔庙有专人看守。孔庙的哲学味比艺术味来得浓。自13世纪建造以来,已经翻修了好几次。在一个打开的神龛里,立有刻着“至圣先师”字样的木牌;在主祭坛的上面供奉着这位“万世师表”。在北平的正阳门外(South Tatar Wall耸立着天坛。这个祭坛给人极深刻的印象,完全是由大理石砌成,其手法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天坛是一座修饰得很精美的三层宝塔,由砖和瓦砌在一块大的大理石平台上。每到农历新年清晨三时时刻,皇帝要亲自驾临此地,焚香祈神保佑国泰民安。在1889年,这座天坛遭到闪电严重的打击。

比这些庙宇更吸引人的是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宫殿,皇帝和宫廷大臣曾居于此。在明成祖(公元1403——1425年)的时候,突然出现一建筑的天才,他在明朝皇帝的陵墓处,建起大院(Great Wall),并造了一些用高墙围起来的皇家居所,这就是有名的紫禁城。昔时成吉思汗的皇宫亦即在此,两世纪之前,马可·波罗看了这些皇宫的壮伟,曾大吃一惊。石刻的狮子排列注视着两旁大理石做的栏杆,中间的阶梯也是大理石铺设的。随后就是一连串的建筑物,有王宫、接待室、宴会室,以及其他办公用的房间;还有零散的房子,这些房子非常讲究,原来是皇家以及其亲属、仆从、太监和宫女的居所。这些王宫的样式差不多是一样,它们都有相同的长长的柱子、精美的窗格子、雕刻或书写的飞檐、颜色鲜艳的彩画、用大块的瓦盖的屋顶,两旁屋檐向上翘。与这些紫禁城里的王宫相似的是在北平郊外几英里处的颐和园;也许颐和园要比紫禁城更来得完整、匀称、优美、精巧。(www.xing528.com)

假如我们想大概的说出中国建筑的一般特征,我们首先要指出的是那令人看来不悦的围墙,这道围墙不但隔开了房子和街道,而且也把房子藏了起来。在比较贫穷的地区,这些外墙是一家一家连结起来,显示古代社会生活的不安全。墙里面有一个院子,你会首先看到门和格子窗,也许是一家住户,也许是好几家住在一起。穷人家的房子显得阴沉沉,入口和走廊都很窄,屋顶低低的,地板还是泥土的;甚至有许多穷人家是猪、狗、家禽与人杂处于一间房子。最穷的人家是住在风刮得进去,雨打得进来的茅屋。小康之家比较好一点,地板可能是用草席和砖头铺的。至于有钱人家,那就大不同了,院内有花有草有池,或在房子的四周都建立花园,从这里可以闻到人为的自然的气息和景象。这里没有樱草小径,也没有郁金香的小道,也没有方形、或圆形、或八角形的花圃;而是曲折的通道,偶尔蜿蜒通过岩石堆砌成的假山,跨过弯曲的小溪,进入丛林中,这些林木都修剪成各色各样的形状。点缀在整个大花园之中的是半藏在枝叶之下,供人休息的优美亭阁。

房子的本身并不壮丽,即使是宫殿也是一样。从来就没有高过一层以上的房子;假如需要更多的房间,只有在旁边加盖,而不把原来的加以扩大。因此,一座壮丽的房子,很少是一个单一的建筑;而是一排房子凑在一起,从前门的入口到后门的出口,依次是越重要的越排于后面,第二部分的建筑则排于两旁。最喜欢用的建筑材料是木头和砖;石头除了用在地基和台阶外,很少用在建筑房屋上;砖通常只用于外墙,泥瓦作屋顶,木头作装饰的柱子和内墙用。在彩色鲜艳的墙上,横跨着一条作装饰用的飞檐。支持着屋顶的既不是墙,也不是柱子。屋顶看来好像很笨重,但它只是架在一些木架上面。屋顶是中国的寺庙和住屋主要的一部分。假如屋顶上的瓦是上釉的——皇宫大部分是用黄色的,其它或用绿色、紫色、红色或蓝色——那么这个屋顶不论是在自然的环境中,或甚至在一片混乱的城市内都会呈现出一副相当美丽的画面。远东地区的屋檐之用古代撑篷帐用的竹子作,其目的可能是为的要使屋檐两边能向上翘,而显得好看;但更可能也许只是为了要防雨。因为中国屋子的窗子很少;而韩国则用纸糊的格子窗,但这种格子窗很难防雨。

主要的门口不是在山形墙的末端,而是在南面的建筑物的正面;在装饰的正门之内,通常有屏风或一道墙,以免访客一眼就看到里面,同时,也可以防止魔鬼的进来,因为魔鬼都是走直线的。厅堂里面阴暗,因为大部分的光线都被格子状的开口和突出的屋檐挡住了。也很少有通风的设备,唯一的热是从可移动的火盆,或从砖砌的灶而来。也没有烟囱和通烟道。不管富人或穷人,都得受冷,他们上床都穿好多衣服。有一位游客曾问一个中国人:“你冷吗?”这位中国人答道:“当然冷!”天花板上可能吊着有点俗气的纸灯笼;墙上可能饰有卷轴或水墨素描,或悬挂颇精巧的丝织刺绣,或山水画家具通常是很重的木材做的,如黑色的檀木,而且还雕刻得很精细;较轻的家具则上油漆。中国人是东方的国家中唯一坐椅子的民族;但他们还是比较喜欢靠着或蹲着。在正厅里面,通常有一张长形的桌子,放有祭祖先烧香用的香炉。在后面的房间是专供女人用。另外分开的房间,可能是作为书房之用。

中国的建筑留给外国人和对建筑外行的人的印象,是中看而不中用。中国建筑那种雕梁画栋的装饰掩盖过外表的形式,美是美,但无助于壮观。中国的庙宇和宫殿,并不在想胜过自然,而是想与自然求得完美的和谐,故其建筑的形式只求中庸朴实。也正因为如此,凡具有力、安全和恒久不变的这些性质的,在中国的建筑物中是找不到的。好像建筑师恐怕地震会使他们的辛劳白费了。这些建筑很难像Karnak和Persepolis,以及雅典的卫城那些建筑,具有相同的艺术价值。就我们西方人来说,它们不是建筑,说它们是木头的雕刻,泥瓦的彩饰和石头的雕塑,也许比较恰当。他们对于瓷器和玉器的调和比较精明,至于这种混合机械和建筑术的庞然大厦,则不及印度、美索不达米亚或罗马。假如我们不从壮丽和坚固的观点来看——也许这是他们的建筑师所从来不曾注意到的地方;假如我们欣然同意在那最不牢的建筑形式中,那种建筑上的浮雕竟是那样的优美,那么他们的建筑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一种最自然、最适度的变化,也是人类所曾造就过的最优美的一种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