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筑守城技术的日益成熟

筑守城技术的日益成熟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筑城技术方面,当时的城墙仍多用土夯筑,但也开始出现了新的筑城方法。筑城数量的剧增和筑城工艺的改进,意味着当时城池攻守战的激烈残酷,也是当时军事技术发展的标志之一。而由攻守城所发展起来的地道战、突门出击等特殊战法,在这一时期也更趋于发达成熟。

筑守城技术的日益成熟

冷兵器时代,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攻守城作战往往会有利于守方,常常会演变成一场耗费巨大的消耗战,在主张“上兵伐谋”的中国兵家看来,攻城作战是不得已之法。“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3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战场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多样,攻城和守城的战术不断进步,直接推动着筑城术不断向前发展,具体反映为筑城数量的急剧增多,以及筑城方法的日益改进。

当时的筑城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修筑新城;二是保留旧城,加筑新城;三是拆除旧城,在附近另选地理形势险要处修筑城池;四是大量修筑规模略小于城,专用于军事防御的坞堡。

在筑城技术方面,当时的城墙仍多用土夯筑,但也开始出现了新的筑城方法。一是更加注重借助于地形地物,既节省人力物力,又加强城池的防御能力。如三国时孙权所重筑的石头城(今江苏南京清凉山一带)就借用一段天生石壁筑就。二是普遍在城内加筑称为“京”“台”的高大土台,以控制制高点,增加安全度。如公孙瓒所据的易京城就以“京”多而命名,每京高达五六丈,公孙瓒所住的中京高达十丈。曹操在邺城的西北隅“因城为之基”,构筑三座高台(金凤、铜雀、冰井),三台列峙,高耸如山,同易京相仿佛,而规模更为宏大。至今仍残存有土台的遗址:金凤台高度约9米,铜雀台为3米。三是使用了“蒸土”之法使夯土墙身变得更为坚固。据《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记载,赫连勃勃任命叱干阿利为将作大匠,动用十万人修筑都城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蒸土筑城”,筑成之后用锥刺的方法验收,如果“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34]。北宋时期大科学家沈括曾亲自前往当地考察,发现其依然是“紧密如石,之皆火出”[35]。四是较为普遍地修筑“马面”,即在筑城之时,每隔一定距离就在城墙的外面修筑一个突出于城外的城台(《墨子·备梯篇》称为“行城”),消除城墙下部的射击死角,将平面防御变为立体防御,便于守城将士用弓弩的交叉射击击杀逼近城墙或攀城而上的敌军。由于此城台突出于城墙之外,有如马脸一般,故称之为“马面”。这一技术为后世广泛沿用,如北宋的开封城就是“每百步设马面战棚”[36]。五是开始使用砖石筑城,例如建康石头城原为土筑,到东晋义熙年间乃加砖垒石。北魏时使用砖石筑城的现象也曾出现。[37](www.xing528.com)

攻城战具有传统的轒辒车、飞云梯、抛车等,地道、火器等多种战法也被综合使用。所谓轒辒车,即“作四轮车,上以绳为脊,生牛皮蒙之,下可藏十人,填隍推之,直抵城下,可以攻掘,金火木石所不能败”[38]。飞云梯,“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上立双牙,牙有检,梯节长丈二尺;有四桄,桄相去三尺,势微曲,递互相检,飞于云间,以窥城中。有上城梯,首冠双辘轳,枕城而上”[39]。抛车,“以大木为床,下安四独轮,上建双间横检,中立独竿,首如桔槔状,其竿高下、长短、大小以城为准。首以窠盛石,大小、多少随竿力所制,人挽其端而投之。其车推转,逐便而用之。亦可埋脚着地,逐便而用。其旋风四脚,亦可随事而用”[40]。地道法,即凿地为道,行于城下,用攻其城。城下的地道中往往建柱,积薪于其柱间而烧之,柱折则城摧。

筑城数量的剧增和筑城工艺的改进,意味着当时城池攻守战的激烈残酷,也是当时军事技术发展的标志之一。在该时期,城池的攻守得失往往关系到战役战斗胜负。许多著名战例,即围绕着对城池的攻守而展开。例如曹魏军队抗击诸葛亮北伐大军进攻的陈仓保卫战,张辽顽强抗击孙吴优势兵力进攻的合肥保卫战,石勒挫败西晋军队进攻的襄国保卫战,西魏韦孝宽击退东魏高欢围攻的玉壁保卫战,等等,均是这方面的典型战例。其中的合肥保卫战,张辽以七千人守合肥,孙权以十万之众围攻。张辽守中有攻,“折其盛势,以安众心”;并以800多人的敢死队突然开城向孙权军队冲杀,“吴人夺气”。孙权围攻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41],张辽终于取得了合肥保卫战的胜利。而由攻守城所发展起来的地道战、突门出击等特殊战法,在这一时期也更趋于发达成熟。如西晋末年,大将王浚率师5万围攻石勒于襄国(今河北邢台)。石勒兵少将微,处境危殆,其部将张宾、孔苌认为“(敌)大众远来,战守连日,以我军势寡弱,谓不敢出战,意必懈怠”,因此不可死守,于是建议“速凿北垒为突门二十余道,候贼列守未定,出其不意,直冲末抷帐,敌必震惶,计不及设,所谓迅雷不及掩耳”。[42]石勒采纳了这一建议,“率将士鼓噪于城上”,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另在城上挖穿突门,“督诸突门伏兵俱出击之”,大获全胜,“乘胜追击,枕尸三十余里,获铠马五千匹”。[43]这次襄国保卫战的胜利,就是当时城池攻守中善于运用“突门”出击的一个典型事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