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的本源与质量: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保养精气原则

生命的本源与质量: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保养精气原则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确人之生命与万物一样本源于天地精气,由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相合相感而成。生命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生殖精气的优劣。所以,以精气为生命本源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保养精气原则的重要思想基础。张介宾在长年治病疗伤的过程中,一再强调气的重要意义,指出气是人体生命强弱的标志。

生命的本源与质量: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保养精气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了“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认为只有在充分认识人生命的本源以及生、长、壮、老、已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探讨健康长寿的理论与实践。

人的生命是由生、老、病、死四个阶段组成的,只有研究生命的本源,探讨生命存在的特征,从研究生命的本质入手才能真正做到强健体魄,益寿延年。

(一)生命的本源

关于生命的本源,是哲学、医学、物理学等诸多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产生过各种观点和学说。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生命本源的认识,主要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本源认识的影响。《周易》认为,宇宙万物源于太极,《易·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二仪之前的状态。《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四十二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道是生成万物,又隐含于万物之中的内在本源。其后,稷下道家以精气名道,进而提出人的生命为天地精气所化,“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为人”(《管子·内业》)。《素问·天元纪大论》载有:“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认为“太虚”是万物生命的原始状态,面“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明确人之生命与万物一样本源于天地精气,由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相合相感而成。并且进一步认识到自然天地之气在孕育生命和维持生命中的重要意义,正如《灵枢·本神》所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天阳为生命的起源和维持提供了生机(德),寓指阳光、空气及适宜的气候等;地阴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气),诸如水、土壤及其他有利的地理环境等,于是生命便在天地阴阳交互作用下形成,在阴阳和谐状态下孕育生息。

父母精气结合构成个体生命的先天之精,是个体生命的直接种源,因此《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生命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生殖精气的优劣。所以,以精气为生命本源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保养精气原则的重要思想基础。

(二)生命存在的时空特征

由于生命本源于天地精气,那么,自然界时空变换的法则,就决定了人类生命存在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特征。而且,这种时空特征,主要体现于四时阴阳的变化之中,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首先,人处于自然界天地中,有着与天地同样的精气作为物质本源,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自然界的时空规律发生变化时,人本身的精气自然也会发生变化。按照《素问》“四时之法成”的观点,人类在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中生长。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然界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只有人体自身的阴阳平衡与自然界的变化相协调,才能使人体自身保持健康。相反,如果人的活动与自然界的规律相悖,或自然界本身发生意外的巨大变化,人体自身无法及时调节时,人体内部就会因失去阴阳平衡而导致疾病。所以,地理高下、四季时辰、气候物候与人生命活动的关系特别重要,由此提出“因时之序”、“四气神调”、“异法方宜”等重要的强身健体的原则和方法。

另一方面,生命的生长壮老已的变化规律,也是生命时空特征的体现,《素问·玉版论要》说:“神转不回,回则不转。”认为人的生命(神),顺应天地时序则生机流转不休,如果违反自然的常气,则生机不能运转,从而失去生命活力。因此,在研究生命寿夭时,既讨论生命不同阶段本身的生理变化及相应的身体要求,又要探索顺应天地自然、尽终自然寿限的长寿法则。(www.xing528.com)

(三)生命的本质

人生命的本质,在于构成人的“气”及其运动变化。首先,气是构成人并发挥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包括来自父母先天的真精元气和后天水谷精气,它决定了人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若父母精气充盛,后天调养得当,则气自然旺盛,生命力就有了物质保证;反之,如果先天禀赋亏损,则生命的物质基础薄弱,生命力必然不足,寿命受到影响。其次,气的运动变化是生命活力的动力所在,庄子曾经说过,人体生存在世,是因为体内之气聚,气聚为生,气散为亡。换句话说,人的生、老、病、死就是体内之气聚、散、离、合的过程。《素问·六微旨大论》中则指出人体内所有物质都是在“升”、“降”、“出”、“入”之中,这里的“升”、“降”、“出”、“入”是指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的生命动力。张介宾在长年治病疗伤的过程中,一再强调气的重要意义,指出气是人体生命强弱的标志。据《类经·运气类四十一》记载,“盖以大地万物皆由气化……能宝其气,则延年之道也。”

旺盛之气的存在以及正常的运动变化,产生了鲜活而光彩的生命活动,表现为面有神采、脉有神气、纳馨便通、骨正筋柔、寐安心定、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等,这些总括而言就是“神”,可以说,“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无不属于神的范围,也包括精神意识和思维情感活动。实际上,“神”就是气及其运动变化的生命本质的外在表现,我们可以从“神”来判断一个人生命活动的情况,也可以从“神”入手调养经络脏腑,所以,要重视人体的“神”,《灵枢·天年》的“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即说明了“神”对生命的重要性。

(四)贵重生命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历来被放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道家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具其一焉”。(《道德经》二十五章)“道”是一切事物之本源,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天地为万物父母,而人则为万物之首。在天人关系主张“人为贵”;儒家也持相同的观点,《春秋繁露·人副天数》说:“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黄帝内经》对人生命的态度显然遵循了儒道二家的观点:“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以人的生命最为贵重。因此,无论皇家贵族还是黎民百姓,都依靠天地自然之气而生存,随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人人都希望保全身心的健康。这种以人为贵,重视人生命价值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这正如孙思邈所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序》)

可见,正由于古代传统文化的“贵生”思想,奠定了敬重生命的思想基础,也成为人们不断提高健身理念的内在动力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