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体凝聚力的优化与提升

群体凝聚力的优化与提升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群体凝聚力是维持群体存在的必要条件。有研究发现,女性篮球队的群体凝聚力要高于男性。因此,适中规模的群体其凝聚力容易得到增强。当群体的目标与成员的目标不一致时,就会产生矛盾冲突,就会降低群体凝聚力。不同的奖励方式会影响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的优化与提升

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与群体成员之间、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黏合力、吸引力

群体凝聚力是维持群体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群体丧失了凝聚力,群体对其成员没有吸引力,群体成员相互之间也没有黏合力,就像一盘散沙,群体就难以维持。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心理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与群体成员的满意度、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程度以及群体成员遵守群体规范的自觉程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般而言,具有高凝聚力的群体往往会表现出以下特征:

(1)关系和谐。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思想交流和意见沟通比较自然、顺畅,人际关系融洽。

(2)归属感强。群体成员都能关心群体、乐于奉献,积极组织、主动支持和踊跃参加群体活动。

(3)责任心强。群体成员自觉遵守群体规范,个体服从群体的意识较强,主动维护群体利益和荣誉,积极承担群体发展的责任。

(4)满意度高。群体成员能高度认同群体的行为,积极欣赏群体绩效,信任和喜欢群体领导以及群体其他成员,以自己是群体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二、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虽然有很多,但可以从群体成员、群体自身和群体外部环境三个方面考虑。

(1)群体成员方面的因素。

①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有研究发现,女性篮球队的群体凝聚力要高于男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目前尚不清楚,可能的原因是,与男性相比,女性与自己的同事、朋友、伙伴竞争较少而合作较多,这样就有助于增强女性群体的凝聚力。

②群体成员的相互依赖性。如果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从其他成员那里得到自己的需求满足,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则意味着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了相互依赖性。这种需求满足的程度越高,相互依赖性就越大,群体的凝聚力也就越强。

③群体成员的相似性。群体成员的相似性是指群体成员中诸如民族、地域、经历、教育、兴趣、价值观、态度及个性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一般来讲,群体成员相似性较高的群体,其凝聚力也较高。因此,与异质性群体相比,同质性群体的凝聚力较高,并且同质性程度越高,群体的凝聚力也越大。

④群体的领导者。群体的领导者对内是群体的核心人物,对外是群体形象的代表,他的领导才能、个人威望、人格魅力、个人形象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群体成员的活动积极性和群体的向心性,也都会对群体凝聚力产生影响。

(2)群体自身的因素。

①群体的规模。若群体太大,很难维持所有成员之间广泛和频繁的接触,这样就很容易分裂成一些较小的群体,因此出现冲突也就成为必然;若群体太小,群体作用就不明显,出现矛盾难以在群体内部自行解决,成员就会对群体失去信心。因此,适中规模的群体其凝聚力容易得到增强。

②加入群体的难度。加入一个群体越困难,这个群体的凝聚力可能就越强。这是因为历经种种考验才能加入这个群体的群体成员,必然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并对获得这个群体的成员身份感到自豪。反之,如果加入一个群体非常容易,那么离开这个群体也就会毫不犹豫。

③目标的一致性。当群体的目标与成员的目标不一致时,就会产生矛盾冲突,就会降低群体凝聚力。因此,应当尽可能将群体的目标与群体成员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持群体对群体成员的吸引力。

④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奖励个人还是奖励群体?不同的奖励方式会影响群体的凝聚力。如果足球比赛只奖励进球的队员,那场上的情况就可想而知,很少会有传球、掩护等配合进攻的精彩场面了。个人奖励方式会增强球队成员的竞争性,但不利于球队的凝聚力;集体奖励方式可能会增强球队的凝聚力,但不利于球队成员的顽强拼搏。如果把两种奖励方式结合起来,有可能既调动了成员的积极性,又增强了群体凝聚力。

⑤群体的领导方式。不同的领导方式对群体的凝聚力有不同影响。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的实验表明,与专制型和放任型领导方式相比,民主型领导方式的群体其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更多,思想更活跃,感情更深厚,因此群体凝聚力更高。

⑥群体的成就。如果一个群体成功地实现了某些重要的目标,这种共有的成就则会增强群体成员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使群体成员彼此之间感到满意,群体的凝聚力就会大大增强;反之,如果一个群体总是达不到目标,群体成员就会对群体失去信心,群体的凝聚力也就会降低。

(3)群体外部环境方面的因素。(www.xing528.com)

①群体地位。如果群体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群体成员就会有较强的认同感、自豪感。如果群体有一贯成功的经历,就容易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以此来凝聚群体老成员,吸引群体新成员。通常,成功的企业更容易吸引和招聘到优秀的新员工。

②外部压力。如果一个群体内部不存在分裂性因素,当面临群体外部环境产生的压力与威胁时,群体成员之间的团结和依赖程度会增加,群体凝聚力就会增强。这主要是因为外部的压力与威胁迫使群体成员不得不求同存异、同舟共济,加强协调、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挑战,这就在客观上激发了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因此,如果一个群体能经常性地与其他群体开展竞争性活动,也能提高其自身的群体凝聚力。

三、群体凝聚力的评价

评价群体凝聚力通常有两种方法:问卷调查法和数量评价法。

(1)问卷调查法。该方法是使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在群体内部进行调查。问卷的内容一般包括:

①对群体目标的理解和认知程度。

②对群体现状的满意程度。

③出现外部压力时群体成员的态度。

④对领导者的信任、喜爱和满意程度。

⑤对群体成就与个人成就关系的认识。

(2)数量评价法。该方法普遍采用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Morton Deutsch)提出的计算公式:

GC=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人数/成员可能相互选择的人数

其中,GC代表群体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显然,0≤GC≤1。GC数值越大,说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接纳、相容性越强,凝聚力也就越高。单一的GC数值还难以说明问题,需要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例如,将本群体的GC数值与其他群体相比,以此说明哪个群体的凝聚力相对较高;或者将现在的GC数值与过去相比,以此说明群体凝聚力的变化。

四、群体凝聚力的激发

根据上述对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分析,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办法激发群体的凝聚力。

(1)适度控制群体规模。过多或过少的人数都不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

(2)注意将群体目标和个人需要有机地结合,积极鼓励群体成员对群体目标达成共识。

(3)加强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有意识增加群体成员相聚的机会。

(4)尽可能地增加获得成员身份的难度,以提高群体的地位。

(5)鼓励本群体和其他群体展开竞争,包括工作竞争和文体活动竞赛。

(6)将奖励群体和奖励个人相结合,建立群体内部良好的激励机制。

(7)尽可能地从空间和时间上隔离不同群体,以增强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

(8)群体内部采用民主型的领导方式,鼓励群体成员积极建言献策,交流思想、增进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