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梅山福神信仰:群体意识与巨大凝聚力

梅山福神信仰:群体意识与巨大凝聚力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梅山福神信仰具有鲜明的特征,且特征很多,诸如原始性,始于坛神崇拜;普及性,遍及民间;持久性,沿袭数千年;等等。梅山福神的设置体现了不同信仰的统一。梅山福神中的“德”是维护群体利益的公德。梅山福神信仰是梅山文化中微不足道的常见事象。这些本色的内涵是“群体意识”和由此而产生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也是福神信仰历千百年风雨沧桑而不衰的魅力所在。

梅山福神信仰:群体意识与巨大凝聚力

梅山福神信仰具有鲜明的特征,且特征很多,诸如原始性,始于坛神崇拜;普及性,遍及民间;持久性,沿袭数千年;等等。但这都只能算特征的表象,能展示其深邃内涵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文化融合的民族特征

就拿拜福神设置的上下两龛来看,下龛置坛神,属瑶人习俗。崇奉下龛神祇起源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社会,属“地母”崇拜。上龛置“天地君亲师位”,将“天”字摆在首位,起源于父系社会,崇拜“天公”为华夏民族一脉相承。在书写福神时规定“天”不罩“地”,从而实现了对“天公”和“地母”崇拜的平等、和谐与统一。

史家以炎黄二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鼻祖。梅山则以盘古为“开天辟地”的始祖,“盘古开天辟地”的民间传说传遍全中国。而盘古氏又是梅山福神的“根源”,这说明信仰盘古的习俗反过来给汉人的信仰习俗增添了新的内容,这对民族融合不无裨益。

中华文化崇奉儒、释、道三教,梅山保持着原始巫文化成分。梅山福神的设置体现了不同信仰的统一。有一首出自梅山师教的诗,对这些不同文化的融合作了概括:“儒家孔圣教三千,佛自牟尼地涌莲。道通三界鸿蒙祖,巫自元皇显混元。”元皇系指盘古。

(二)求同存异的宗教特征

当代宗教信仰中,大多只崇拜一个主神,如道教崇拜老子佛教崇拜如来,基督教崇拜耶稣等。梅山崇拜的福神没有那样一个主神,但可概括为对祖先神和祖师神的崇拜。这就是所求的“同”。因为任何民族、任何宗教,都有崇拜祖先和祖师的习俗。但由于民族不同,职业和宗教有别,所奉祖先和祖师也有所“异”,这就是所存的“异”。清初所奉福德正神原本是用来压制下龛“邪神”的,系何神祇?儒家说是孔子道家说是老子,梅山元皇教说是盘古老子……最流行的说法是指户主姓氏历史上的大人物。因而有人在神龛上贴上四个字表露出来。如周姓人写“周公盛世”,李姓人写“紫气东来”(寓意老子李聃),张姓人写“鹤鸣九皋”(寓张道陵首创道教于鹤鸣山)。福德正神所存之“异”,是一片任凭想象的空间。据梅山师教信奉者翁操军保存的“神符、咒语”手抄本,所称“正神”有一大堆。其“变身咒”说:“存变吾身,法变吾身,此身不是非凡之身,存如太上老君正神,太上道君正神,万法老祖正神,三元盘古大仙正神,张赵二郎正神,百无禁忌仙官正神,真武玄天上帝正神,头顶十二重平天冠,手执倚天修铁棒,上方打死邪魔鬼,下方打死五瘟神,扫灭阳间不正神。”

在为福神设置的上龛中,有的还分为三格,第一格为“天公”“地母”所居,第二格放置户主历代祖先神位,第三格置历代宗师,如道教、师教徒将其一脉相承的木雕祖师菩萨置于内,有的头上还顶着一大叠红布。铁匠、木匠、石匠等也是如此。民间信仰佛教者则将观音菩萨搬进了神龛。被师公子封为“娘娘”的养殖能手,也圈了花团锦簇的“娘娘座”,放置于上龛中第三格,显得格外耀眼。以上神龛设置有如容纳百川的海洋,容纳了多种民族、多种姓氏、多种宗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梅山文化的恢宏气质。这是梅山境内数千年无不同种族之间战争、不同宗教之间杀伐的精神约束所致,与古代西方所奉基督教分裂成了几个门派,并产生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三)美好期盼的“入世”特征

“福神”,顾名思义,是赐福之神。这是往昔贫穷、落后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梅山人,对未来美好期盼的“入世”特征。它与世界上许多其他宗教信仰的终极追求截然相反。如道教的全真道想做超尘出世的“真人”,正一道想做“神仙”,佛门和尚想当“佛”,这都是不现实的。梅山人追求的只是做一个丰衣足食的太平盛世的凡人。

梅山人期盼过幸福日子,要过好日子就要勤劳。因此,梅山人认为学门手艺是勤劳致富的“敲门砖”。民谚:“养崽不学艺,不如一只唧(猪)。”梅山人的神龛上,喜欢供奉(宗师)法像,就是这个原因。而崇拜祖先,勿忘祖先创业之恩,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梅山人的宗族观念很强,住在同一湾子里的人,湾子里出了事,要自己妥善处理,不向外传,叫作“关大槽门”,“家丑不可外扬”。

梅山福神中的“德”是维护群体利益的公德。认为做好事不做坏事就是“积德”“积福”。民谚:“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死了长辈,梅山人送柩称“送老归山”,送去做“山神”。安葬后,亡者亲人要“送亮”送三晚,打起灯笼火把将“亡魂”送到“土地庙”里去“报到”。同时要将其“神位”供在神龛上,四时祭祀

往昔外出归家的梅山人,尤其是科举高中或加官晋爵,首先要参拜祖先、参拜福神以表谢恩,与人交谈要讲梅山方言,否则就是“卖祖”。若死在外地,家属将其尸体运回安葬,叫作“落叶归根”。倘若死在异国他乡,无法将尸体运回,也要将“灵魂”送归梅山为“神”。民国时期流传法国的巫教经典《又到游梅山三十六洞念》,就是一本超度亡师的典籍。这展示了梅山文化巨大的向心力。(www.xing528.com)

梅山福神信仰是梅山文化中微不足道的常见事象。从表面看来,它披着宗教的面纱,散发着原始巫文化气味。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它那淳朴的本色可用下面的话概括:崇奉生我养我的祖先,热爱生我养我的土地,尊敬教我育我的师长,尊重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热爱给我阳光雨露的大自然,提倡勤劳致富,讲求社会公德等。这些本色的内涵是“群体意识”和由此而产生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也是福神信仰历千百年风雨沧桑而不衰的魅力所在。

注释

(1)《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第587页。

(2)《史记·封禅书》第221页。

(3)《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第2期第70页。

(4)《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第251页。

(5)马少侨、王扬修:《梅山神初探》,原载《邵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第6页。

(6)《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第587页。

(7)《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第597页。

(8)《资治通鉴》第9425页,宋白曰:“潭州西有梅山洞,为草寇之窟穴。”

(9)《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第589页。

(10)《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第247页。

(11)《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第2期第5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