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凝聚力提升学科建设效率的优化措施

凝聚力提升学科建设效率的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团队的凝聚力以学科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为条件。一个学科,如果有较强的凝聚力,不仅能够使学科建设效率不断提高,而且在学科的发展遇到困难时,能够“相视一笑,莫逆于心”,使学科克服困难,闯过难关。学校的这种凝聚力带来学校发展的高效率,创造许多奇迹。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学校人际关系协调、社会凝聚力强,那也会有助于学校形成协调的环境,同样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凝聚力提升学科建设效率的优化措施

前面已经指出:在基础平台建设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学科效率的真正源泉在于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而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有合理的运行机制,必须做到人际关系的协调。

古人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只要两人同心协力,则他们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可以将金属切开。团结的语言嗅起来就像兰花一样清香。如果是整个团队同心,则“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凝聚力的强弱是人际关系是否协调或协调到何种程度的体现。对于学科建设来说,凝聚力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团队的凝聚力,二是学校的凝聚力。团队的凝聚力以学科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为条件。学校凝聚力则以学校的文化建设、师德建设水平和总体人际关系的协调为条件。凝聚力产生效率:团队的凝聚力产生学科的效率,学校凝聚力提升学科建设的影响力。

学科团队依据所依托的学科层次有大小之分,但各有各的凝聚力。团队的组织有松有紧,团队紧密不等于有较强的凝聚力,团队松散也不等于缺少凝聚力。团队组织的松散或紧密,是从组织形式上说的,团队有没有凝聚力或凝聚力有多强,则同团队与成员之间协调与否、成员与成员之间协调与否有直接的关系。比如说,某学科有严密的组织,学科方向明确,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及成员结构设置合理,但成员对学科的认同感不强,与带头人离心离德,存在着强烈的离心倾向,那么不管团队的组织形式多么严密,照样没有凝聚力。反之,某团队尽管组织形式上是比较松散的,但学术责任使成员之间的关系协调,成员同学科带头人的关系协调,成员们为学科的发展齐心协力,这样的团队不仅有凝聚力,而且凝聚力还可能是很强的。

学科团队是由知识结构互补、兴趣与研究方向相对一致的若干人员组成的团体。团队文化建设有助于学科凝聚力的形成,避免“道不同,不相为谋”现象的出现。一个学科,如果有较强的凝聚力,不仅能够使学科建设效率不断提高,而且在学科的发展遇到困难时,能够“相视一笑,莫逆于心”,使学科克服困难,闯过难关。关于这一点,人们一般是不会产生疑问的。

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是:学校的凝聚力如何形成?学科团队凝聚力同学校的凝聚力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怎样正确处理这两种凝聚力之间的关系,以便既有团体的凝聚力,又有学校的凝聚力?

学校的凝聚力是指学校全体成员能够团结一致,各尽所能、各司其职来实现共同的目标。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在学校遇到重大事件(如争取新的办学资源、各类评估、校庆等)时全体师生所表现出来的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与自我奉献的精神。学校的这种凝聚力带来学校发展的高效率,创造许多奇迹。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学校人际关系协调、社会凝聚力强,那也会有助于学校形成协调的环境,同样有利于效率的提高。(www.xing528.com)

至于团队凝聚力与学校凝聚力之间的关系,应当认为,二者之间可能相互促进,也可能相互制约,关键在于团队的性质与团队的目标是什么样的。假定某个学科团队在整体上具有分离主义倾向,它的目标是追求团队自身利益,其发展偏离学校定位和整体办学方向。那么,这样的团队内部越有凝聚力,对学校发展越不利,学校的凝聚力越受到损害。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我们可以把这一类团队作为特例,略去不谈。在一般情况下,学科团队的目标同学校的发展目标是相容的,也是可以协调一致的,因此团队的凝聚力与学校的凝聚力通常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在学科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按照市场竞争的原则,学科是一个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学术实体,有自己的目标,而首要的目标就是实现学科在育人、标志性成果积累和服务社会方面的效益最大化。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取胜,学科会不断凝练和调整研究方向,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不断创新研究成果,并通过改进管理方式,突出带头人作用,增加内部凝聚力。不违背学科建设规律、符合学术道德要求的竞争,是处理学科间关系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下,学科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这就是:国家宏观经济越繁荣,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越稳定,学科建设越能受益。一个学科的兴旺并不是必定以另一个学科的衰败为条件的。在学校稳定与经济繁荣的大环境中,学科都有发展的机遇,并且都能实现这一愿望。从高校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即使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也总有一些学科由于经营不善,或目标定位失误,或适应不了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迅速变化的形势,出现学科建设层次低、效率不高、面临重组等情况,但这是正常的,也是学科结构调整、学科交叉融合的反映。只要资源的重新整合和结构调整能给学校学科建设带来效率的提高,为政府教育资源投资创造新的机遇,那么某些学科收缩、萎缩或被重组便不会损害学科建设的共同利益。

团队的凝聚力和学校的凝聚力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凝聚力。团队的凝聚力能否同学校的凝聚力统一起来,或者说,团队凝聚力的加强能否促进学校凝聚力的加强,与作为促进团队凝聚力增强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成效,有密切的关系。在一个学校中,假定校园文化不仅强调学科追求自身的目标(如团队成员各自学术目标最大化,在完成岗位任务后还有剩余),而且同样要求追求学校的公共利益(如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不仅致力于科学精神的培育,而且致力于优良学术风尚的培育,这样,学科建设的成就既表现为学科凝聚力的加强,也表现为学校凝聚力的加强,学科凝聚力与学校凝聚力是一致的。这正体现了在成功的学科建设中,学术功能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反之,假定一个学科单纯强调自身物质利益和学术价值的追求,而忽略了学科建设的育人功能和社会价值,这样,尽管学科内部的凝聚力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但无法使学科凝聚力同学校凝聚力协调一致。在分析学科的效率源泉问题时,我们不应当忽视这一点。

如果再作进一步的分析,那么可以了解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和学科建设整体水平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实力雄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学校,将更有条件促进学科团队凝聚力与学校凝聚力的统一。职业道德调节作用在促进学科凝聚力加强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学科建设中,职业道德调节的作用是市场调节或校方调控无法替代的。这是因为,只有运用职业道德力量,才能使团队成员认识到团体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说是同学校目标相一致的,个人利益、团体利益从根本上说是学校整体利益的一部分。于是,团队成员就会从内心认同学校整体目标,其结果将是既增强了学科团队凝聚力,又增强了学校凝聚力。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以往在学科建设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着重要素投入、基础平台等硬件建设环境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略人的价值实现。在这种传统的思想与方法的指引下,实际上触及不到效率变动的深层次问题,也揭示不了效率的真正源泉还在于人的作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在于物的作用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学科团队凝聚力产生学科的效率,学科效率的提升需要学校凝聚力的强力支撑。由此可见,在学科的物质基础环境既定条件下,学科效率的产生与提高,不应当借助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也不应当依赖于学校层面的宏观调控,而只能到职业道德力量及其对人的影响中去寻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