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科建设的途径和措施探讨及优化

学科建设的途径和措施探讨及优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未来一段时间,北京印刷学院学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围绕这一主题的学科建设,其主要举措可以概括为两句话,那就是“抓两头科学建设,促中间和谐发展”,学科建设的途径和措施具体如下。首先,成立北京印刷学院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从宏观上对学院学科建设进行协调、指导、监督和管理。

学科建设的途径和措施探讨及优化

未来一段时间,北京印刷学院学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围绕这一主题的学科建设,其主要举措可以概括为两句话,那就是“抓两头科学建设,促中间和谐发展”,学科建设的途径和措施具体如下。

1.做好顶层设计,围绕“三个学科群”搭建“金字塔”型的学科体系

加强内涵建设,就是要把学科资源配置在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科建设层次、打造标志性成果、扩大学科影响力之上。为此,需要结合印刷、出版等传媒业和首都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围绕“三个学科群”搭建以市级重点学科为顶点,以硕士点授权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为核心,以一般学科为支撑的“金字塔”型学科体系。第一,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建设原则,继续强化和巩固传播学、材料物理化学、设计艺术学、信号信息处理机械电子工程、企业管理学等优势学科,在此基础上孵化新兴、交叉学科,不断寻找和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并谋求每个学科群有一级学科的突破。第二,大力发展出版学、印刷工程、包装工程等特色学科,尽快将其从专业层面上升到二级学科层面进行建设。第三,建立与学科体系相适应的运行机制,通过有区别的目标管理夯实我校的多学科基础,为学科的今后发展、打造多科性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做好底层规划,理顺学科建设基础

学科的底层规划包括“一硬一软”两块内容。所谓“一硬”,是指学科的底层业务机构,它应该按照学科研究方向来确定,表现为相应的研究室(教研室、工作室)以及配套的实验室等基础学科组织和设施,配置适当人员,形成学科或学科方向的硬件基础;所谓“一软”,是指学科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是保证本科专业 (包括专业方向)教学的必要支撑;从硕士点规划建设的角度看,它又是研究生学科(专业)的基本组成,是研究生培养的知识载体。“软”是前提,“硬”是结果。这两项内容同样对学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科建设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首先,学科研究方向的凝练和论证是否科学,直接关系着学科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方面,学科方向是体现学科特色的基本元素。其定位非常重要,它的论证和凝练一定要紧扣学院办学特色这一主题,也就是任何一个学科的建设必须纳入相应的学科群,与该学科群所突出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相结合。否则,游离于特色之外的学科必将半路夭折。如果我们把学院的学科群及其所包含的学科看作一个个点的话,那么能把这些点连成线的正是学院多年沉淀、积累下来的办学特色。“十一五”期间,三大学科群应根据国家文化产业和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在进一步突出现有学科方向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特色鲜明的“数字媒体”相关品牌研究方向,使数字印刷、数字出版、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化制造等学术前沿的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学科方向应该服务于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形成对相关专业的全面支撑。因为,学科方向以及相应组织(如研究室)的集合是支撑相关专业教学(和科研)的基本架构

其次,学科发展规划和具体任务最终要通过学校的业务机构来组织落实,学科团队的形成,人员的配置也需要业务机构来确定。底层业务机构设置是否科学,直接决定着学科建设的效率和质量。所以,当完成顶层的学科布局和发展规划设计之后,做好学科的底层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3.加快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规范学科建设程序和内容

学科的科学发展,需要健全规范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来保障。为此,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必须明晰学科建设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严格学科建设的考核和评估,促进学科的规范化发展。

(1)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管理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功能,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首先,成立北京印刷学院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从宏观上对学院学科建设进行协调、指导、监督和管理。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其次,实施学科建设重心下移,明确二级学院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形成校长负责、研究生部牵头、各二级学院密切配合的高效学科建设运行机制。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强调并落实学科建设的重心在二级学院、院长是学科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思想,进一步明确各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学科方向团队组成人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学科点和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也应相互配合,制定并落实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和可操作性的学科建设相关政策。

(2)实施管理模式创新,推行学科树状与网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目前,在我校的管理体制中,学科实施树状管理模式,即每位学科队伍成员及其产出成果、所需仪器设备等在一定的节点上有其位置,但一般很少发生横向的交错。也就是说,在现行的以学院或系负责日常管理的情况下,学科队伍成员有清晰的学科边界和行政隶属,一般情况下很难在不同学科之间流动,各个学科的仪器设备也为学科独有,不便跨行政部门实行资源共享。现行管理体制造成学科人为条块分割,学科之间产生壁垒保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流动和设备的共享。为了使学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鼓励学科交叉,应当实行树状与网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即学科队伍成员及其开展的科研活动和项目、所用的仪器设备和科研经费,以及取得的学术成果等,不仅为其所在的行政单位所有,而且更能为相关学科所有、所用。学科队伍构成应该打破行政隶属关系,跨学院、跨部门在全校范围来配置。

(3)建立科学的学科经费投入机制,制定《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对北京印刷学院“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并逐步将资金投入的扶持机制转变为竞争机制,形成良性竞争、共同提高的有利局面。

(4)建立学科建设质量监控机制。通过制定落实《学科建设项目管理规定》,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综合评价体系》等方法,保证学科的建设质量。

(5)建立学科建设奖励机制,对学科建设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予重奖。为进一步调动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在推动我校学科建设发展中的积极性,鼓励广大教职工在我校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薄弱学科的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学校将设立“北京印刷学院学科建设工作突出贡献奖”。本着有利于提高我校学科建设的活力和效益,有利于增强学校在学科授权点申报和建设过程中的调控能力,有利于调动各类人员对学科建设工作积极性的原则,推动我校学科建设的持续、快速、高水平发展。(www.xing528.com)

4.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做好学科团队的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按照学院“十一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形成一批能较好与学科研究方向相对应,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结构优化、素质精良的学科队伍,为今后我校学科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具体来说,“十一五”期间要按照“1131工程”重点建设好三支人才队伍:一是在国内知名、国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队伍;二是在国内同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学者队伍;三是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

其次,根据学科研究方向和个人实际做好学科团队的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是根据需要,有步骤、分层次地培养、打造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十一五”期间,力争目前在行业有一定影响的“传播学”“材料物理与化学”“设计艺术学”等优势学科与其他学校相关学科展开优势与特色合作和人才培养的交流,通过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推介,加快我院体现文理结合、学科交叉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以此提升学院的学科实力和影响力。

5.以科学学位授权点建设为核心,加强其他硕士授权资格的申请力度

在我校人才培养规模既定的情况下,要很好地贯彻落实学院“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格局,就必须围绕学院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实施以科学学位授权点建设为核心,加强其他硕士授权资格申请力度的“学位授权拓展工程”。

(1)以国务院第十一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为契机,申报能够支撑“三个学科群”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对于印刷、包装学科群来说,一是提升硕士授权学科的层次,取得一级学科突破;二是在现有硕士授权学科的基础上,扩大二级学科授权点的数量,建立符合我院实际的工科群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创造条件积极申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授权资格,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领域,打通为行业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对于出版学科群来说,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大相关支撑学科的建设力度,即通过新的硕士点建设拓展学科门类,不断延伸人才培养链条。随着条件的逐渐成熟和学科建设成果的不断积累,力争取得相应一级学科学位和出版学专业学位的授权资格。艺术学科群是体现学院特色的支撑学科群,不仅支撑着优势特色学科群的发展,而且自身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新兴学科的主要增长点。

(2)申请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权资格。我院的传播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两个硕士授权学科已经连续培养了5届研究生,基本具备了“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申请资格。学院应组织两个学科做好相关申报材料和支撑材料的准备工作,科学论证,力争在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权资格上取得突破。

6.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

加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十一五”期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形成与我院办学特色和优势相适应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键。学院要在进一步明晰研究生培养校院两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多头并进、分类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传播学”“材料物理与化学”“设计艺术学”等硕士点授权学科通过几届研究生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体系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任务是对现有研究生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并探索本学科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新模式。而对于新建的硕士授权学科来说,应通过广泛调研,把借鉴同类院校相关硕士点培养体系和我校的实际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规范课题体系、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之后,上升层次进一步挖掘特色。

为了保证培养体系的建设工作具有科学性,符合“大众化”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首先,需要在此项工程的实施中坚持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一般与个性相结合,基础与交叉相结合。其次,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在一级学科上应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和基础性,在二级学科上应重视学科的交叉性和融合性,给学生提供跨学科或跨方向的学习机会,从而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增强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和视野。另外,还应注重师生的互动性,视野的国际性和社会的参与性。再次,建立与课题体系、教学大纲相适应的实习和实践教学体系。传媒类、应用型、行业性,是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定位。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充分贴近行业、贴近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首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此,学院的研究生培养一定要牢固树立为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服务的思想,要把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为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在研究生培养中建立与行业密切联系的实习和实训基地,有利于社会及时、充分地了解我校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格局和特色,很大程度上提高社会对我校的关注度,接受并支持我校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应鼓励学生与社区紧密联系并实现良性互动,以此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辅助环节。研究生可以通过做志愿者等多种形式为社区服务。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今后的良好发展积累一定的社会基础。

【注释】

[1]本文为北京印刷学院战略规划与高教研究重点项目《北京印刷学院学科布局与研究生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