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禹九
作者西尔薇亚·比奇(1887—1962),美国人,一位平平常常然而不乏见地的文化人、文明人、文雅人。1956年,她写出了平平常常然而不乏文采的《莎士比亚公司》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立意新颖,文笔简朴。
此著的原名是Shakespeare & Company(New Edition,Harteourt,1991)。书名里只有 & Company,并无bookstore。如果译作《莎士比亚书店》,这“书店”一词与 & Company—语完全不符。
& Company是“公司”而不是“书店”。
作者不直接用名副其实的称谓,例如bookstore之类。
作者把她的那个小小的店铺命名为 & Company。
作者把“莎士比亚”与“公司”这一文一商的称谓组合在一起当作招牌。
是偶然所为?是随意所为?恐怕是有所考虑、有所寓意的吧。
书的基本内容不是图书买卖,更不是介绍图书买卖的生意经。
书的主旨、主调都是写书与人的内在关系与相应的外在关系,尤其是书与多元文化人在当时以及后来的渊源与友谊——担此重任,“书店”略嫌单薄,“公司”则较为厚实——不是单打一地只经营图书买卖,更是书与人之间富于生命力、富于人文内涵的一条绿茵茵的幽径。(www.xing528.com)
译书之前,当然要先读上一遍或数遍,倒不觉得十分难读;立意自如,文笔简朴。“读懂”并不等于“译好”,其间有一道不小的“坎”;要顺利地迈过这道“坎”,绝非易事,更何况西尔薇亚女士写人写事都有她自己的套路。
逸事多,分散在各个章节,而且互有联系——这种联系不同于小说里的联系:小说里的联系有故事情节“帮忙”,是相互呼应的;此书的逸事则完全没有故事情节作“媒介”而各行其是。逸事颇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小树。
人物多:出现在书里的人或人物——著名人物,不很著名的人物、很不著名的人物,完全不知名的人物——超过三百人。作者提到或描述这些人物是“笔到人到”“顺理成章”,甚至是“顺水推舟”;译者就无法像她那样潇洒自如了。译者要一一查考。人物颇似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
作者提到或引述的著作之多,恐怕也不比人物少。
译得苦,译得累,不能怪作者,要怪也只能怪译者本人的能力有限。
译者
二〇一八年四月一日
于武昌沙湖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