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手机和课外书的利弊

关于手机和课外书的利弊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岁的高三学生,正常情况下,一般不需要家长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也存在一种实际控制力的问题。作为家长尤其要注意提醒孩子,特定时期的瘾会随时间淡化的道理,另外手机使用的方式更重要,可以固定一个时间段集中使用微信QQ或作业帮问问题。

关于手机和课外书的利弊

18岁的高三学生,正常情况下,一般不需要家长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也存在一种实际控制力的问题。毕业的时候,有位学生发了一条朋友圈,大意就是高三时候经常深夜偷偷摸摸打游戏看小说,可是高考结束以后却再也不想这么干――那些特定的“瘾”随着时光和事件流逝。

比如手机的使用。一方面,高三各种事儿繁多需要同学间互通有无,而且大数据时代下答疑方式呈现多元,比如我们就常用QQ拍照问问题,这也使得学习更为便捷。更何况很多语文、英语阅读题甚至作文题都和手机有关,不用手机,沟通几乎没有可能;另一方面,毕竟是学习极度紧张的高三,一旦拿起手机,互联网各种花式链接,甚至游戏诱惑,一旦上瘾,确实很难放下。作为家长尤其要注意提醒孩子,特定时期的瘾会随时间淡化的道理,另外手机使用的方式更重要,可以固定一个时间段集中使用微信QQ或作业帮问问题。

手机上固然有很多有用信息,但我认为依靠手机来完成阅读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政治与经济、社会人生历史与现实、环境与自然、修身与求索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这些与高考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作文素材,最好还是通过报刊和课外书的阅读来获取灵感。高考前布丁的作文大失水准,行文呕哑嘲哳,布丁解释说是最近忙于做数学题,其他书读少了,手感上不来。

诚然,“勤于读书,益于作文”。练习作文不仅在于多练,更在于多看。记得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过的一个词――“小说的语言”。他的意思是,写小说到最佳处,完全不需要作者主观意念去写。作者生平所见所闻所思汇聚到一定程度犹如火山喷发,大脑会自动帮你加工升华写出一流的篇章。所谓灵感、所谓一流的创作都源于此。我自己因为以前写过大部头的书,对“小说的语言”深有感触。其实乔布斯斯坦福大学演讲时也说过类似的话,平时所看所积累的,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大脑都帮你储存得好好的(只不过你若是有意的话,储存的位置更便于撷取),一旦碰到客观事物的激发,大脑自然会灵光乍现。(www.xing528.com)

“平时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记忆非常重要,许多读到的内容,借过来借过去,就活了呀!东西越多越活,当你写文章用词的时候,这些东西自己就会跳出来了。”一位上海市高考阅卷组组长也曾这么讲过。

从这个层面上讲,所谓开卷有益,如果时间允许,课外书的阅读也是鼓励的。浅层上,文学类的、哲学类的都有助于写作,而历史社会类则对阅读理解有所帮助;深层上,扩大知识面对人的一生也作用颇多,值得鼓励,尤其对于有意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来说更是必要。如果没看过《罗马盛衰原因论》,布丁同学是很难在自主招生考试的文综卷压轴题拿高分的。

大部头的课外书最佳阅读时间在高三前,到了高三,大块的空余时间就难寻觅了。建议可以看《文汇报》《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及其他一些报刊,也可以看一些名家随笔,比如培根鲁迅等,还有网络上文笔比较好的徐贲、刘瑜等人的散文博文也不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