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孝经》的传承与重要性

《孝经》的传承与重要性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書·經籍志》稱《古文孝經》與《古文尚書》同出,孔安國爲之《傳》,亡於梁亂。則孔安國所傳之《古文孝經》,亡佚已早。清儒嚴可均有鄭《注》輯本,皮錫瑞有《孝經鄭注疏》,遠勝舊疏。漢人恒以《孝經》爲五經之總會,故凡涉及諸經通訓、經字異同之書,悉附列於此。

《孝经》的传承与重要性

《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

顔師古曰:“劉向云:‘古文字也。《庶人章》分爲二也;《曾子敢問章》爲三;又多一章,凡二十二章。’”

按:劉向所言,乃據今文十八章本校之之辭,謂古文本多於今文本四章也。本《志》下文顔《注》引桓譚《新論》云:“《古孝經》千八百七十二字,今異者四百餘字。”可知二本在西漢末年,非特章數不同,文字亦復多異。《隋書·經籍志》稱《古文孝經》與《古文尚書》同出,孔安國爲之《傳》,亡於梁亂。則孔安國所傳之《古文孝經》,亡佚已早。後世雖有作僞《孔傳》以欺世者,已爲人蔑棄矣。

《孝經》一篇。十八章。長孫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

《隋書·經籍志》曰:“遭秦焚書,《孝經》爲河間人顔芝所藏。漢初,芝子貞出之,凡十八章。而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蒼、諫議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皆名其學。至劉向典校經籍,以顔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爲定。”

按:此即今通行本之《孝經》也。收入《十三經注疏》者,乃唐玄宗注、宋邢昺疏。漢代經師如鄭衆、馬融、鄭玄皆嘗爲之注,而皆早佚。清儒嚴可均有鄭《注》輯本,皮錫瑞有《孝經鄭注疏》,遠勝舊疏。

《長孫氏説》二篇。

馬國翰曰:“長孫氏名字爵里俱無考,漢興傳《孝經》。《漢志》《長孫氏説》二篇,隋唐志不著錄,佚已久。《隋志》謂長孫有《閨門》一章,據孔安國古文傳本錄出,表漢初大師傳經之首功,惜其説不可得而覩矣。”

按:馬氏《玉函山房叢書》中有《孝經長孫氏説》輯佚一卷。

《江氏説》一篇。

姚振宗曰:“此江氏蓋即宣帝時博士瑕丘江公之孫,世傳《魯詩》、《穀梁春秋》,又以《孝經》名其家,史失其名。”

按:《漢書·儒林傳》有云:“博士江公,世爲《魯詩》宗,至江公著《孝經説》。”其書早佚,未見輯本。

《翼氏説》一篇。

姚振宗曰:“翼奉爲后倉弟子,其《孝經》之學,亦受之后氏可知。”

按:其書早佚,未見輯本。

《后氏説》一篇。

姚振宗曰:“后氏爲翼氏之師,本志篇敘亦敘后倉於翼奉之前,而其書乃列翼氏之後。或后氏之弟子所錄,成書在翼氏之後;或轉寫顛倒之誤,無以詳知。”

按:其書早佚,馬國翰有輯本。

《雜傳》四篇。

王應麟曰:“蔡邕《明堂論》引魏文侯《孝經傳》,蓋《雜傳》之一也。”

姚振宗曰:“《春秋繁露五行對》引河間獻王問《孝經》天經地義之説於温城董君,董君似獻王官屬,此篇或亦在《雜傳》中。《雜傳》者,不主一家。劉中壘裒錄諸家之説,題以此名。其人皆在安昌侯張禹之前,故次之于此。”

按:循前後敘次觀之,《雜傳》綜合諸家,應在《安昌侯説》之後;而《后氏説》又當列《翼氏説》之前,書經傳寫,易致顛倒。疑原文蓋不如此。

《安昌侯説》一篇。

按:安昌侯張禹,有《魯論語説》二十一篇,已見論語家,與此説《孝經》者一篇,書亦早佚,馬國翰有輯本。

《五經雜議》十八篇。石渠論。

王先謙曰:“此經總論也。《爾雅》、《小爾雅》,諸經通訓;《古今字》,經字異同;皆附焉。”

按:鄭玄《六藝論》云:“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遭離散,後世莫知根原,故作《孝經》以總會之。”可知漢儒舊説,皆以《孝經》爲六藝之大本,五經之總會,故《漢志》錄《五經雜議》入《孝經》家。又《論語》所包亦廣,不專一業,實亦概括五經,故《隋志》錄《五經異義》以下諸家附《論語》之末,其例正同。(www.xing528.com)

《爾雅》三卷二十篇。

按:今本《爾雅》,分上中下三卷,有《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宫》、《釋器》、《釋樂》、《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共十九篇。或謂《爾雅》原有《序篇》,故漢世爲二十篇。序篇既佚,僅存十九,理或然也。此書薈萃訓詁名物,實漢初經生裒錄衆家傳注而成。魏世張揖,因《爾雅》舊目,博采羣書箋注及《三蒼》、《説文》諸書以增廣之,名曰《廣雅》。深恐其書不爲當時所重,乃推尊《爾雅》,謂爲周、孔遺書,以明己之學所自出。此猶言《易》卦者,必託名於伏羲;言《本草》者,必託名於神農;言《醫經》者,必託名於黄帝;言禮制者,必託名於周公。莫不高遠其所從來,以自取重於世。别有用心,不足詰也。然其書既由纂輯傳注而成,自是古義古言之淵藪;後之研繹訓詁名物者,莫不探究及此,學者重之。舊有晉郭璞注,宋刑昺疏,在《十三經注疏》中。清邵晉涵有《爾雅正義》,郝懿行有《爾雅義疏》,皆勝舊疏。

《小爾雅》一篇。

按:此書亦簡稱《小雅》,故官本《漢書》無“爾”字。《爾雅》十九篇中訓詁名物猶多遺漏,故有人續加纂錄以裨益之,其書甚簡,要皆出於漢師之手。而標題視《爾雅》分類,有離合,有新增,不必盡同也。今通行本有《廣詁》、《廣言》、《廣訓》、《廣義》、《廣名》、《廣服》、《廣器》、《廣物》、《廣鳥》、《廣獸》、《廣度》、《廣量》、《廣衡》共十三章。東晉李軌嘗爲之注,號曰《略解》,著錄于隋唐《志》,其書早佚。清人考釋是書者:王煦有《小爾雅疏》,胡承珙有《小爾雅義證》,宋翔鳳有《小爾雅訓纂》,朱駿聲有《小爾雅約注》,葛其仁有《小爾雅疏證》。葛書最下。

《古今字》一卷。

章學誠曰:“《爾雅》、訓詁類也,主於義理。《古今字》、篆隸類也,主於形體。則《古今字》必當依《史籀倉頡》諸篇爲類,而不當與《爾雅》爲類矣。又二書亦不當入於《孝經》。”

按:《小爾雅》所以綜經傳之異訓,《古今字》所以錄字體之異形,皆於統釋羣經有關。漢人恒以《孝經》爲五經之總會,故凡涉及諸經通訓、經字異同之書,悉附列於此。章説失之。

《弟子職》一篇。

顔《注》引應劭曰:“管仲所作,在《管子書》。”

章學誠曰:“《弟子職》必非管子所撰。或古人流傳成法,輯《管子》者,采入其書。前人著作,此類甚多。”

按:章説是也。周秦諸子,例不親自著書。所流傳於後世者,多屬身後由其賓客或門生故吏裒集其言論行事及有關文字,都爲一集,名之曰某子云爾。今觀《管子》書中有涉及其身後事者,不足怪也。《弟子職》記古代弟子事師之儀節,受業之次敘,實《曲禮》、《少儀》之支流餘裔,與《管子》他篇致詳于治國之法制道術者,尤不類。蓋初本單篇别行,後乃被人錄附《管子書》耳。

《説》三篇。

王先謙曰:“此《弟子職》説,王應麟以爲《孝經説》,非。各本誤提行。”

凡《孝經》十一家,五十九篇。

顧實曰:“《小雅》一篇,《古今字》一篇,本不分行。故今計十三家、五十六篇。多二家,少三篇。”

《孝經》者,孔子爲曾子陳孝道也。

王應麟曰:“今首章云:‘仲尼居,曾子侍。’則非孔子所著明矣。詳其文義,當是曾子弟子所爲書。”

按:自司馬遷、班固、何休、鄭玄皆謂孔子作《孝經》,故唐以上無異辭。至宋而疑之者紛起,朱熹《孝經刊誤》謂“爲夫子、曾子問答之言,而曾氏門人之所記”。其言自足服人!清儒汪中《經義知新記》謂“《吕氏春秋·孝行、察微》二篇,並引《孝經》,則《孝經》爲先秦之書明矣”。亦平正之言,皆可依據。

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

按:天經、地義、民行三語,乃《孝經·三才章》所引孔子之言,此處沿用而明所以名爲《孝經》之故。論者或謂儒書稱經,蓋自此始。不悟此書乃取天經地義之意,與他書直稱某經者,固自不同也。全書字數,不足二千,但敵《禮記》中之一篇。核其文義,實與二戴《禮記》爲近。通觀大小《戴記》之文,以所記孔子言論爲最多,亦猶《孝經》之錄孔子言也。古之治民者,勸孝即所以教忠,故歷代帝王,咸重其書。唐玄宗御注《孝經》,意固有在,非徒解説文句而已。

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經文皆同。

按:諸家皆用今文十八章本,各有解説,俱已詳前。

唯孔氏壁中古文爲異。“父母生之,續莫大焉”,“故親生之膝下”,諸家説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

沈欽韓曰:“續,日本古文本作績,孔《傳》云:‘績,功也。’陸氏《釋文》從鄭本作續,此言嗣續之事,無大於此,作續是。”

皮錫瑞曰:“嗣續但云續,文義迂晦,不如作績,於義爲長。”

按:父母生子女,爲嗣續也。豈可言功績乎?作續者是已。《孟子·離婁》:“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禮記·曾子問》:“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蓋嗣續之事,古人所重,《孝經》所云“續莫大焉”,意即在此。如作“績莫大焉”,將謂父母之生子女,爲莫大功績,曾何恩愛之足云乎?故其説必不可通。舊本有作績者,由二字形極相似,以傳寫而致譌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