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时期的1985-1997年:经济转型与变革

改革时期的1985-1997年:经济转型与变革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3年、1995年、1996年、1998年连续招收本科学生,并从1986年开始导演硕士的教学,年年招生。自1978年,学院从银行贷款10万元人民币,拍摄了全部主创为学院教师的影片《樱》,为制片厂盈利75万元人民币,相继又拍摄了数十部电影并得以公映,如《邻居》1980、《舞恋》1981、《青春祭》1985、《成吉思汗》1986、《珍珍的发屋》1987、《本命年》1989等影片,在社会上被冠以“学院派”的美誉,提高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知名度。

改革时期的1985-1997年:经济转型与变革

“78班”之后,虽然也教授了两三个二年制的导演进修班,但直至1985年,时隔七年,导演系才招收了“文革”后的第二个导演本科学生班。在考察了欧美电影、传播大学教育经验,又总结和恢复过去的教学机制以及建设了新校舍后,将过去学习苏联分科教学的优点与欧美综合教学的长处结合起来,我们进一步改革、完善了导演教学的规范。1993年、1995年、1996年、1998年连续招收本科学生,并从1986年开始导演硕士的教学,年年招生。

学院规范了各系专业课程,也推出了各专业相互选修的课程与方法,试图逐步建立全学分制的治学规则。

这一时期是“精英培养”的最后坚持。

“85班”编剧、导演、摄影美术、录音专业各招16名学生,实行了“二四制”学制。入学时学院就宣布学生中一半为二年大专学制,一半为四年本科学制,谁去谁留取决于前两年的学习成绩。将过去实行过的艺术教育“淘汰制”规范化。这样既鼓励了学生们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精神,也保证了后两年将有限的实践机会与经费、设备留给“精英”用以培养;四年后的结果证明了这个方法大有成效。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际电影节上持续显露头角的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包括王小帅(影片《冬春的日子》1993、《十七岁的单车》2001、《青红》2005、《左右》2008、《闯入者》2014等)、娄烨(影片《苏州河》1995、《颐和园》2006、《春风沉醉的夜晚》2009、《推拿》2014等)、路学长(《长大成人》1995、《卡拉是条狗》2002)、胡雪杨(《留守女士》1991、《淹没的青春》1994等)、王瑞(《离婚了就别来找我》1997)、金舸(《青春旷野》1996等),全是来自于“二四制”四年的导演专业学生。成才率高达77.7%。

郑洞天《邻居》工作照(www.xing528.com)

可是这个精英培养的“二四制”,由于社会压力等原因,只实行了一届半,就被迫撤销了。

在这一时期,北京电影学院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得到政府支持,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设立院属“青年电影制片厂”,每年完成2—4部影片,进入市场发行。十多年间,它培养了学院各专业的教员,让在校老师们得到创作实践机会。自1978年,学院从银行贷款10万元人民币,拍摄了全部主创为学院教师的影片《樱》,为制片厂盈利75万元人民币,相继又拍摄了数十部电影并得以公映,如《邻居》1980、《舞恋》1981、《青春祭》1985、《成吉思汗》1986、《珍珍的发屋》1987、《本命年》1989等影片,在社会上被冠以“学院派”的美誉,提高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知名度。

可惜这一措施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的商业大潮冲击下结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