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历史:发现兴趣、寻找突破口

学习历史:发现兴趣、寻找突破口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没有考试的压力,相信绝大多数同学都是喜欢历史这门功课的。历史浩瀚,最佳莫如先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点,找到突破口之后,自己比较有动力。魏晋史历史大家比较多,像陈寅恪、田余庆、周一良这些前辈的书难度较高。明史这一块陈寅恪他们都不碰的,怕弄脏羽毛。在民间的美好传说中,那些生冷的历史真相被封存,随之带来的是甜美的祝愿。我有时候在想,其实这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善待。历史学家自己都未必能够给你正确的答案。

学习历史:发现兴趣、寻找突破口

如果没有考试的压力,相信绝大多数同学都是喜欢历史这门功课的。

历史笔记,方法论上越粗暴越简单越好,执行起来越精细越美观越好。千万别搞什么乱七八糟的法子,就一本本子,一支笔,越素越好越看越记越有动力。高效吸收历史课堂知识的最简单的办法是,你肚子里已经装了足够多的各类正野史料。

高三应该专挖课本,高一高二有兴趣的话可以东看西看。我初中看的魏晋史比较多,高中心思全在拿战,西方史可以说都不需要老师教了,甚至有一次我都抢老师的话筒讲课了。

历史浩瀚,最佳莫如先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点,找到突破口之后,自己比较有动力。我个人特别喜欢明初和魏晋易代的时候,就顺便把魏晋南北朝全部都看了。魏晋史历史大家比较多,像陈寅恪、田余庆、周一良这些前辈的书难度较高。刚开始时,千万别碰二十四史之类的一手史料,就等着这些历史大家来喂你好了。看他们的著作,整理他们的观点。不做专门历史研究的话,跟别人吹牛时,用陈寅恪的观点足够了,但陈寅恪的观点不能满足对某些特定问题的研究,这时候可以看田余庆,他的书偏政治史方面的,看着看着就会发现自己的知识量是多么不足,这时候我们需要找通史看。

就找一本能用最简单的语句将历史疏通了的书,只要知道每个朝代接下来是什么,他们的君主怎么样,他们是由哪些民族构成的,他们发生了哪场战役,把大概历史脉络搞清楚就可以,不必奢望在通史里面找通史作者的发现,如果看到作者在发表高论,直接跳过去就行。不过大部分通史作者也都有自知之明,他们都知道自己不过是个搬砖的,只要把他搬的砖看清楚就行。

看完通史后再看田余庆的东西,我们才会恍然大悟他在说什么了。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尝试着看一手史料,就是看所谓的二十四史。我有个同学却特别喜欢唐史,她喜欢唐史和我喜欢魏晋史差不多――因为喜欢某些存在,就把那一片全部都看掉了。她喜欢李隆基,喜欢杨贵妃,喜欢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我说还不如喜欢房玄龄),还喜欢杜如晦。她看唐诗,也很深的,正经史料一段接一段的看。她细化的方面是贵族发展这一块。每次和她谈起来,总有一种我站在长江头,她站在长江尾的味道,因为她喜欢的唐朝的那些贵族,全部都是魏晋时候发端的嘛。

“我每次看的都是爷爷辈的,你看的都是孙子辈的。”那次历史月考完,我们一起去校外吃饭时,我说,“桓家都是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

“我唐已经看不到任何桓家的东西了。”她转移方向,“杨家总是在那里闷声大发财。”

“杨贵妃……什么?我一直以为杨贵妃是小户人家出身呢。”

“她是弘农杨(相当于西方那种特别大的贵族)。杨贵妃家只是没落的偏支而已。”(www.xing528.com)

我说:“但是杨姓总是给不了我高度的警戒感。杨这个姓,现在看起来没什么,崔姓就不一样,我的警惕性一下子就会上来,就会主动去想是不是清河崔家的。”

她冷笑道:“你可别忘了杨坚姓什么!”

是的,杨坚他们都是弘农杨氏出来的,最早是东汉时候。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中古时代是贵族化特别严重的时代,但我还是坚持杨姓总是不如崔姓卢姓井姓,包括刘姓我都会反应强烈。因为姓刘是鲜卑姓汉化的,包括王姓,大家出身的话便是贵族出身,其实唐朝大诗人一般也没有真屌丝出身。她喜欢贵族,专门看家族史,一个杨姓,她能从唐朝一直追到杨修。

“杨修符合你对玛丽苏的所有要求――长得帅,会写诗还是贵族出身,”她说,“一不小心看到你晋去了,因为翻族谱,翻着翻着就翻上去了。”

我说:“我也翻着翻着就翻到唐朝来了――不过我对你唐一直没有兴趣,真的很遗憾。”唐朝是中国一个美好的时代,但我的兴趣卡在陈朝就结尾了,因为对我来说,魏晋南北朝已经很大,大到我已经满了,没有兴趣再去看唐朝――可能那时候也刚好碰到了中考的时间点。所以兴趣也要趁热打铁啊,搁下来以后就提不起兴趣了。当然主要还是因为很多我喜欢的家族在魏晋史已经结束了,比如桓家,一口都不剩,图灭后,我基本上就不看南朝了。喜欢两晋不喜欢两个家族是不可能的,一个家族图灭会比一个朝代灭亡还要伤感。魏晋构成就是那几个大家族,大家坐起来开个会,说选你做主席你就做主席。司马姓仿佛很历史很权威,但那时他们就是打酱油的,司马家没有权力。

明史这一块陈寅恪他们都不碰的,怕弄脏羽毛。明史不是因为资料缺乏,而是资料太多,而且比较敏感,做明史重要的是排查史料的真伪,太不容易了。再也没有一个时段如同明初那样令我难以忘怀,不仅仅是因为波澜壮阔的乱世风云,更包含我对一些人事永久的倾慕与惋惜。隐藏在开国壮景之下的,是无数人机缘巧合、功业未成的命运。人们熟知的故事往往和历史并不相符,但这些传说与其说令人惆怅,不如说让人释怀。在民间的美好传说中,那些生冷的历史真相被封存,随之带来的是甜美的祝愿。我有时候在想,其实这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善待。我觉得当代樊树志的《国史十六讲》和钱穆的《国史通论》都还可以。

看完了他们的专著,再看明史录会非常好玩。太祖的实录我也看过,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像偷看人家日记一样。每次看博客有人骂太祖的时候,我都会跳出来反驳,你了解朱元璋吗?你看过明史录吗?你知道朱元璋有多努力吗?你看了两篇通俗小说就对他指指点点,你有什么资格?骂别的历史人物,我一般反应都不会这么强烈。朱元璋真的是一位很优秀的帝王,值得为之辩解。你看到的帝王的形象,都是统治者希望你看到的帝王的形象,你真正想了解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话,还是要看实录这种资料。历史学家自己都未必能够给你正确的答案。我对明朝的兴趣仅仅限于明初和明末,中期很庸碌,就只喜欢看波澜起伏一点的。另外我还看过一些书店里面的明朝应试制度之类的书籍,就是一张一张的大表格,我就翻看那些进士都来源于什么地方。还有元代的科举,一整本书,翻过来翻过去都是表格那种,都看过,认真研究过,虽枯燥但受益良多。正如巴尔扎克所说:“那些少年时代认真疯狂看过的书,是我一辈子的财富。”

凡此种种,这些有趣的史料萦绕于怀,当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历史兴衰的时候,是一种非常奇妙非常愉快的体验,所有知识点课堂上就已经完全疏通消化了,考试想不考好都难。

历史对于青少年来说,不仅是应付考试,而且最好也是“必须读而非兴趣读”。我现在很后悔当初看历史,范围过于狭窄。这段时间在看《剑桥中世纪史》,非常后悔自己西方古代史底子太薄,对于中世纪可以说一无所知。回想起来,我看历史,几乎就是凭着兴趣,喜欢哪个历史人物,就看哪个时代的历史。中国古代史还好一点,小时候有打通过,因为喜欢拿战,对于欧洲近代史也还算看了一些,但是古代史就一头雾水(只是所幸高考不考)。如果反过头来重新接触历史,我更愿意通观所有的历史领域,而不仅仅局限在一点点小小的兴趣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