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遗保护:打造共同循环扶持的新模式平台

非遗保护:打造共同循环扶持的新模式平台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各地都在总结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模式,并且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市场占有率较低、工艺濒临失传、实用性有待提高、品牌效应不明显等,提出打造政府、企业、高校、设计师、消费者等共同循环扶持的新模式平台的建议。

非遗保护:打造共同循环扶持的新模式平台

目前各地都在总结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模式,并且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赵莉、李光以“武汉模式”为例,从手工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武汉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构成要素和机制、人权价值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武汉在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成功经验,将“武汉模式”概括为:以尊重和发展非遗精神及经济价值为核心理念,以政府、企业、传承人三方为主体,以主体权利义务为内容构成利益共同体,三大基本要素交互重叠、互动互济形成发展机制,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47]韩富贵在研究西藏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契合点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模式:“专题展演”模式、“沿途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主题公园”模式、“旅游纪念品开发生产”模式。认为在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中,基于科学合理旅游开发的生产性保护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文化传承地、传承人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奠定公众认同基础,为其生存与发展创造永续的民间动力。[48]贵州丹寨石桥古法造纸项目采用的是建立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主要有黔山古法造纸和易兴古法造纸两个合作社,分别为代表性传承人王兴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和潘玉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带头成立。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发新纸品,丰富产品种类,市场需求较为稳定。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市场占有率较低、工艺濒临失传、实用性有待提高、品牌效应不明显等,提出打造政府、企业、高校、设计师、消费者等共同循环扶持的新模式平台的建议。[49]王泽鹏,陈建国以五莲割花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并针对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道路的相关对策。[50](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