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找虫子的有趣活动与孩子一同参与

寻找虫子的有趣活动与孩子一同参与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也经常建议年轻的父母:“让孩子独自去观察,不如撅着屁股和孩子一起寻找虫子!”这个男孩就是被誉为神童的卡尔·维特,而那位如孩子般一起投入游戏,并引导男孩探寻真谛的爸爸,就是卡尔·维特神奇智慧大厦的缔造者。因此,父母要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兴趣。这样不仅会掩盖孩子思维中的闪光点,甚至还会打击孩子想象的积极性。

寻找虫子的有趣活动与孩子一同参与

观察是孩子积累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商形成的基础。

孩子通过好奇的眼睛来审视这个世界,但孩子的心智没有完全成熟,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显得异常庞大并且十分陌生。因此,孩子的观察和探索行为肯定也是十分庞杂且难以寻找合适切入点的,这样的探索肯定会让他们倍感迷茫。

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能主动加入他们的探索,并且在侧面为孩子的观察和探索活动指路的话,肯定会让孩子的探索之旅少走一些弯路,同时也能对症下药地帮助孩子更高效地开启智慧之门。

我也经常建议年轻的父母:“让孩子独自去观察,不如撅着屁股和孩子一起寻找虫子!”

因为孩子的观察力不会像地里的种子一样,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自己萌发出来,并且不停地生长。爸爸妈妈们一定不要忽略自己在孩子成长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对于孩子观察力的培养也是如此。

有一个小男孩从小就对身边的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兴趣,而他的爸爸也对儿子的这份好奇和兴趣十分珍视,总是带儿子去接触各种新鲜事物。

这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的时候还将一个小客人带回了家,那是一只胖乎乎的小豚鼠。男孩从见到这个小东西的第一眼起,就彻底喜欢上了它。

整个晚上,男孩都趴在小笼子上,兴致勃勃地跟他的新朋友玩。

“爸爸,它的脑袋比一般小老鼠大好多!”

“爸爸,小老鼠的上嘴唇上有个裂纹,它是三瓣嘴!”

“爸爸,它怎么没有尾巴?”

男孩一边逗弄豚鼠,一边欣喜地将自己的新发现告诉给爸爸。他里里外外地跑动着,一会儿找吃的,一会儿让妈妈帮豚鼠弄“棉被”。

“爸爸,小豚鼠怎么不吃东西?”忙活一会儿之后,男孩又大叫着询问爸爸。

“不吃东西?”爸爸闻讯走了过来,看到儿子的样子后,爸爸笑了起来。原来,儿子正将一小块晚上吃剩下的咸鱼拼命往豚鼠眼前放,可小豚鼠却像躲避瘟疫一样蜷缩在笼子的最里端,根本不愿意看那块咸鱼。

“儿子,你认为小豚鼠喜欢吃什么东西呢?”

“我喜欢吃的它也一定爱吃!”男孩想了一下之后便将答案告诉了爸爸。

“那我们就来实验一下,看它到底喜欢吃什么!”

然后,这位爸爸便领着儿子拿了几样食物过来,男孩拿了自己爱吃的面包、糖果和乳酪,而爸爸则拿了一些生菜。之后,爸爸便让男孩将这些食物一起放到豚鼠的笼子里。过了一会儿,男孩就兴奋地喊出了答案:“生菜,小豚鼠喜欢吃的食物是生菜!”

“你觉得小豚鼠是怎么辨别出哪些食物是它喜欢的?是看到的、听到的还是闻到的呢?”爸爸又问男孩。

“应该是看到的吧……”男孩想了一下之后,轻声将答案说了出来,但语气已经没有先前那么确定。

“你觉得是看见的吗?那我们再来实验一下吧!”爸爸笑眯眯地再次提议。

“你仔细看着小豚鼠啊!”爸爸说完之后,便将一片生菜放到嘴巴里大嚼起来,还故意嚼出很响的“咯吱咯吱”声。“爸爸,小豚鼠没有反应,它肯定不是靠看来辨别喜欢的食物的!”看了一会儿之后,男孩便说出了这样的结论,语气很是肯定。

然后,爸爸又将一团跟生菜颜色差不多的塑料纸和一片真正的生菜一起放进笼子里让男孩观察。男孩趴在笼子上方,看小豚鼠在真假生菜之间“犹豫再三”,最后,豚鼠还是识别出了真正的生菜,咬着美味食物大嚼特嚼起来。“是闻的,我看见了,它刚才一直在闻!”男孩兴奋地又跳又叫。

这个男孩就是被誉为神童的卡尔·维特,而那位如孩子般一起投入游戏,并引导男孩探寻真谛的爸爸,就是卡尔·维特神奇智慧大厦的缔造者。(www.xing528.com)

卡尔·维特之所以能够成为“神童”,与爸爸从小的培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虽说每一个孩子生来就有眼有耳、能看能听,但同时接触同样的事物,有的孩子能在脑子里留下准确、完整、丰富、深刻的印象,有的孩子却只有支离破碎甚至错误的印象。

我和果果爸也不想果果成为“笼中的小鸟”,所以只要有时间,就会带果果亲近大自然。上周末带果果去市郊春游,果果爸还特意给果果买了一台儿童相机,一路踏着春色拍照。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在缺少日常刺激的环境生活的孩子,在认识的内容上苍白无力,而且注意力涣散,易受暗示,缺乏学习能力。”另一个实验则表明:“仅仅遮断触觉刺激,也会使被试者智力迟钝,手指灵活性下降,感情冲动,并出现离奇古怪的思维。”

既然缺乏一般的感知就会使智力活动受到如此明显的不良影响,那么,缺乏有目的、计划的观察,对于孩子智力活动的消极影响就更大了。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观察,并且自己也参与其中呢?

1.父母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去听去看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而是因为跟前的事情并不能提起他们的兴趣。因此,父母要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兴趣。

兴趣可以提高孩子观察的敏锐性,而较高的观察的敏锐性又会对观察兴趣有积极的影响,使观察更深、更细、更持久,形成良性循环。父母怎样激发并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呢?一般可以通过游戏,也可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运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去认识大千世界,亲眼看看破土而出的各种各样的禾苗与小草,亲耳听听优美动听的蝉鸣鸟叫,亲手摸摸饱满飘香的麦粒谷穗,亲口尝尝凉而爽口的雪花冰块,从而认识春夏秋冬四季。如果终日把孩子关在屋里练琴、写字、计算,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能培养其观察力的。

2.父母要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喜欢想象的孩子目光才可能炯炯有神,这就跟画画一样。如果你是个不会画画的人,面对一张空无一物的白纸时,任凭你有万般能耐,我想你也不可能让这张画纸流光溢彩;但如果有人事先已经在上面勾勒出了轮廓,你只需要稍加着色,就能让美丽风景在这张画纸上绽放开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就是那道轮廓,而父母就是给画卷着色的那个人,讲故事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好方法,但其形式也不一定非局限于大人讲孩子听。父母可以给孩子先讲个故事的开头,然后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故事编完整,也可以让孩子根据图画重新编一个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同时,在培养的同时,父母要注意保护孩子的想象,不要因为孩子的想象“不着调”就把孩子的想象定性为“瞎想”。这样不仅会掩盖孩子思维中的闪光点,甚至还会打击孩子想象的积极性。

3.父母要帮孩子将观察延续下去。

很多父母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耐心,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观察活动总会因为等待时间过长或失去观察兴趣半途而废。他们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前一分钟还兴致勃勃地蹲在花坛边为花朵中颤动的花蕊兴奋不已,后一分钟已经拿着小树枝去捅蚂蚁窝了,这时,家长难免会为了孩子这种飞速转移的注意力而担心,生怕这种“不稳定”会对孩子智商和情商产生影响。

其实,孩子出现注意力快移现象是十分正常的,这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是有着很大关系的。通常来讲,孩子的年龄越小,其注意力的持续性就越短。对同一个观察物来说,3~4岁孩子的平均观察时间是6分钟,5岁为7分钟,6岁为12分钟。

在了解到这个规律之后,父母应该尽量想办法帮孩子将对事物的注意时间延长些。当父母和孩子一起进行观察的时候,如果孩子出现不耐烦情绪的话,父母要及时采取措施抑制孩子不耐烦情绪的蔓延,比如说诱导。

“宝贝,小猴子马上要跳出来了,你不是总吵着要看一看真正的猴子是什么样的吗?再稍等一下,小猴子就立刻出来了,小猴子有长长的尾巴,而且屁股红红的……”通过一番描述,孩子通常能再安静地继续观察猴子的生活。

4.父母要将孩子的观察活动引到点子上。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总是每时每刻都在观察着这个世界,但孩子的观察活动多数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或目标的。他们去听、去看、去探索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好玩儿或是好奇,虽然父母不能因为这样盲目地将孩子的探索行为认定为无意义,但很多探索活动只有在父母有目的的引导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所以,当孩子在观察活动中被那些外表夺目但并没有实际意义的事物吸引住目光时,父母就应该想办法对孩子的注意力进行引导,让孩子不仅有“观赏”更有“体察”,引导孩子在对事物的外表进行了解的同时,也能对事物本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和探讨。

5.培养孩子自觉观察的习惯。

要引导孩子观察并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具有独立观察的能力,培养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这就需要养成孩子进行日常观察的自觉性。如带孩子散步或郊游时,可帮助孩子采集各种各样的标本,如花草、树叶、昆虫等放在标本夹子里,让孩子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其鉴别能力。这样,经过长期的日常观察活动,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6.积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观察条件。

要积极主动地为孩子提供一些观察条件,家长也可以经常带孩子到公园、动物园、商店等地方散步,引导其观察、分析他所看到的事物。另外,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美术展、画展、花展等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提高观察的能力和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