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帮助孩子尽早开口说话

帮助孩子尽早开口说话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也时刻期盼着果果能够说出第一句话。可是果果说的第一句话并不是“妈妈”,而是“不啊”。只要父母掌握好的方法,通过培训和教育就能够尽早让孩子说出第一句话。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名字,等于认识到自己和别人是不同的,是自我意识的一种早期表现,而这种自我意识往往会促使孩子产生自我表达、与别人说话的欲望。此外,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语言刺激时,不用着急地让孩子开口说话,否则会违背孩子语言发展的规律。

帮助孩子尽早开口说话

当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伴随着第一声啼哭,他正式地向这个世界宣布:“我来了,一个全新的生命诞生了!爸爸妈妈都准备好了吗?”

不过,这个时候的小小生命还只是生物意义上的人,而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只有当孩子逐渐掌握了与人类社会正常交流的能力,具有丰富完整的社会性之后,他才算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使人具有沟通能力从而具有社会性的唯一工具就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生存和交流的必备工具,是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人们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积累各种精神财富,都主要是利用语言来完成的。可见,语言能力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人类的每一个新生命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语言智能是最重要的智能之一。它是指一个人获得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接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简单来说,语言智能就是听、说、认、读、写、口语及文字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语言智能表现为个人可以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孩子语言智能的发展。可以促进其记忆能力、注意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拓展。

我和果果爸也很重视果果的语言智能开发,在果果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果果爸就经常抱着果果,给他念唐诗和儿歌,我也经常和果果“聊天”,虽然他无法全部听懂,可是,每当他听到我和果果爸的声音时,都会很专注地注视着我们的眼睛,歪着小脑袋若有所思。

在果果8个月大的时候,他就开始附和果果爸说出唐诗的最后一个字,这让果果爸兴奋不已。这时我也会立即鼓励和夸奖果果,想尽办法保持他说话的热情。

作为母亲,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听孩子开口叫自己“妈妈”吧!我也时刻期盼着果果能够说出第一句话。可是果果说的第一句话并不是“妈妈”,而是“不啊”。

在果果11个月大的时候,常常发出非常清晰的“不啊”,来表示他对某件事情的反抗和不满意,逗得我和果果爸笑个不停。

一天早晨,果果想让我带他出去玩,可是果果爸正在给他把尿。他挣扎几下,然后伸出小手往我怀里扑,却被果果爸制止了。小家伙因此显得很不高兴,他把两只脚绷得直直的,一边反抗,一边喊“不啊”,那场面真叫一个混乱啊!

我连忙走过去,将果果抱起来,摸了摸他的小脑袋,安慰说:“呵呵,我们家果果真会说话啦,人家第一句话都是叫‘妈妈’,你的第一句话是‘不啊’!”

事实上,果果最初并不会发出这么清楚的音,大概是两三周之前,他还只会噗噗地使劲吐口水,发出声音,自娱自乐地玩。后来,他发“不”的音越来越清晰,“不”后面还加一个叹词:“不唉、不啊……”“不”字拖得长长的,只在他不高兴和不满意的时候才发这个音,我和果果爸猜想,果果大概是知道这个词可以表示某种反抗情绪吧!

虽然果果说的第一句说不是“妈妈”,不过我还是感觉很幸福,因为他的成长之路又前进了一步,以后可以和他说话,和他聊天,听他说话,听他讲故事、唱儿歌了。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8~9月的时候就能含含糊糊地发出类似“爸爸”“妈妈”的声音,在10个月之后直到1岁半才会出现语言交际功能。语言的出现是孩子智商成长的飞跃,是孩子思维形成的标志。说话在孩子智商发育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www.xing528.com)

心理学家将孩子两种语言现象的出现作为他们说话早的标志:一是会说除了“爸爸”“妈妈”之外的第二个词语;二是可以将任意两个不同的词组组成句子来表达需要。如果你的孩子在这两个方面均早于其他孩子的话,那么恭喜你,这说明你的孩子在语言方面很有天赋,只要父母引导得当,他一定会成为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生来就具有获得语言的潜在能力,这种潜能存在于自身的器官和智力天赋中。只要父母掌握好的方法,通过培训和教育就能够尽早让孩子说出第一句话。

第一,父母应该明白语言胎教很重要。

孩子出生以前,父母就可以开发孩子的语言智力,这对于孩子以后的语言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准妈妈怀孕五个月的时候就可以与胎儿说话,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已具备听觉功能。准爸爸和准妈妈应该常常呼唤孩子的名字,让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熟悉你们的声音。

第二,父母要重视孩子思维的发展和表达的欲望。

从孩子出生开始,聪明的父母就应该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抚摸或关注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你在关注他,从心底里喜欢他,从而帮助孩子适应这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世界,让他在感知世界的同时开始自己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当孩子发音时,父母要及时地给予奖励。要想开发孩子的语言智力,让孩子尽早说出第一句话,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孩子说话的欲望。这并不很难,只要在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给予奖励即可,比如摸摸孩子的头、抱抱孩子、亲亲孩子之类的爱抚。这会使孩子产生一种满足感与安全感,进而激发孩子再次发音、说话的欲望。

第三,父母应该经常呼唤孩子的名字。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呼唤孩子的名字与发展孩子的语言智力有什么关系?一般情况下,孩子半岁以后就对自己的名字开始有了意识,别人叫他的名字时他会有所回应。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名字,等于认识到自己和别人是不同的,是自我意识的一种早期表现,而这种自我意识往往会促使孩子产生自我表达、与别人说话的欲望。

第四,培养孩子对语言的好奇心

无论孩子学习什么,最开始产生的都是好奇心,孩子学习语言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培养孩子对语言的好奇心,那么孩子会对语言产生学习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对语言的好奇心呢?方法很简单,只要时常对孩子进行各种优美声音和语言的刺激,经常给孩子讲故事、唱儿歌、朗诵诗文,以引起孩子对父母所用声音和语言的向往,把孩子的学习欲望激发出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声音和语言的刺激时,要适可而止,避免孩子由于过于疲倦而对语言感到厌烦。此外,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语言刺激时,不用着急地让孩子开口说话,否则会违背孩子语言发展的规律。

第五,帮孩子将语言物化成形象。

孩子在最初接触语言的时候,肯定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孩子实在无法在头脑中将枯燥的语言和那些活灵活现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所以,父母要尽可能地帮孩子将语言物化,这样才能促进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并使用。比如,父母在教孩子说“芳香”这个词语的时候,可以将孩子领到院子里,让孩子在鲜花中感受芳香的同时,学会“芳香”这个词语,并且还能让他们在大脑中将香气和花朵联系起来;父母在教孩子说“水”这个词语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将小手伸到水龙头下面,让孩子在记住这个词语的同时,真正感受到水的轻柔。

总之,只要父母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孩子说出第一句话便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