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需要一个自由探索的天空

孩子需要一个自由探索的天空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母既要认可孩子的“破坏行为”,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询问,带领孩子在“破坏”中寻找答案。“破坏”是孩子表达自己的方式,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手段。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孩子“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

孩子需要一个自由探索的天空

我听一位早教专家说过:“内省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没有内省智能的人,或不经过内省的人,是无法取得任何成就的。”

内省智能是指对自我有相当的了解,能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情绪、意向、特点等,这种自我把握的能力是孩子出生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最初的萌芽便是“自我意识”的产生。

刚出生的孩子的意识是混沌的,没有明确的主体和客体的区分,基本没有自我意识,只有生理需求提示着自我的存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意识到“我”存在,这时孩子的内省智能开始苏醒,他们乐于用各种方式来证明“我”的存在,“我肚子饿了……”“我想出去玩……”“我不喜欢这个玩具……”有时候甚至通过一些“暴力”行为来表达自我。

生活中,许多孩子都喜欢拆拆卸卸家里的小物件和自己的玩具,这经常让妈妈感到头疼,有时还可能会因此而批评孩子。其实,孩子爱搞“破坏”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是孩子内省智能的一种体现,而且孩子喜欢“破坏”对他们的创造力也很有好处。

因此如果父母能够合理利用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多方引导、鼓励,将有利于孩子内省智能的发展及日后处事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从小培养孩子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激情,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果果调皮的时候,“破坏力”也很强,平时总能看到小机器人的零件散落在客厅里,桌上的电话机被拔掉了线,台灯罩也掉到了地上……

果果爸时常开玩笑说,我家果果的动手能力实在太“强”了,只要是他玩过的东西就难逃被“肢解”的厄运。尽管如此,我和果果爸从未因此而责怪果果。

我们知道,果果之所以会有这种的行为,是想通过“破坏”来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也是果果认识自己与世界的一种方式。

一般情况下,4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接触和认识外界的一切,对于自己遇到的东西,他会利用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偶尔也会摔一下的方法,来看看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面对这样的情形,父母应该把家里的东西收藏好,给孩子一些安全的家用物品,或是买些耐摔的玩具,让他好好研究研究吧!

这时,父母要慢慢引导孩子建立什么东西可以碰,什么东西不可以碰的概念。比如他可以玩一个小皮球、摆弄一个大水桶,但他不可以把笔记本电脑当玩具,不然会有大麻烦。

同时,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些组合式的玩具,鼓励他尝试组合不同的造型。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孩子手里的东西要少棱角且质量好。

一天,果果爸下班回家,发现鱼缸里的金鱼全部“遇难”了。

果果爸生气地问我:“这是怎么回事?这可是朋友从国外买回来的名贵观赏鱼。”

我很无奈地告诉果果爸:“果果将半杯牛奶倒进了鱼缸里,导致小鱼全部死掉了。”(www.xing528.com)

果果爸转头盯着果果,长叹一声,吓得果果使劲儿往我怀里钻。我摸了摸果果的小脸蛋,安抚他说:“果果别害怕,你能告诉爸爸为什么要往鱼缸里倒牛奶吗?”

果果怯怯地回答:“爸爸不是天天都说牛奶最有营养嘛,小孩子多喝牛奶可以身体长得棒!我也想让咱们家的鱼长得棒一点,所以就把自己的牛奶分给它们喝了。”

果果爸听了果果的话,立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赶紧搂过果果说:“果果别害怕,爸爸没有生气,原来果果是这么想的啊!”

我笑着对果果爸说:“你看看,果果多有想象力啊!为了让咱家的鱼长得更棒一些,都舍得把自己的牛奶分给鱼喝呢!”

第二天,果果爸为了让果果明白观赏鱼是不喜欢喝牛奶的,还特意给果果买了几条小鱼一起做实验。小鱼在有牛奶的水里不爱活动了,可一换了干净的清水,鱼儿便开始快乐地游动起来。在实验中,果果明白了观赏鱼是不爱喝牛奶的。

一次原本具有破坏性的活动,最终增长了果果的知识和见识。

果果爸自豪地说:“果果虽然害死了几条有价值的金鱼,但他却从中学到了新的常识,丰富了生活经验,这些都是他今后生活中的财富,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在果果的‘破坏’活动中,他学会了思考,增长了智慧,我们应该为果果的进步感到高兴!”

有人说,孩子天生就是个创造者,因为他们活泼好动,不被各种规矩所牵制,敢于打破常规,不按照成人的模式去思考,所以他们也常常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事物来。

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创造天赋也在一天天减少。原因主要在于,很多孩子的创造力被循规蹈矩的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扼杀掉了。

对有的父母而言,“听话”的孩子才是家长希望的,“听话”才是孩子应该最先学会的本领。

父母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孩子搞破坏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所以面对“破坏力”超强的孩子,父母不能一味地批评与责怪,也不能说“你再把玩具弄坏,我就不给你买了”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而应该保持宽容的心态,不要将孩子的探索精神随意扼杀。

父母既要认可孩子的“破坏行为”,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思考。当孩子破坏掉某样物品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探索,比如孩子将皮球弄坏了,父母便可以问孩子:“皮球里面是什么啊?为什么没有气的皮球拍不起来啦?”通过这样的询问,带领孩子在“破坏”中寻找答案。

“破坏”是孩子表达自己的方式,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手段。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善于创造的人,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脑筋。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孩子“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