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股东与经营者目标冲突与协调

股东与经营者目标冲突与协调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利益的驱动,各主体间产生利益分歧和目标冲突是必然的。(一)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股东既是企业的出资者,又是企业的所有者。股东若不能满足经营者对目标的要求,则可能导致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甚至进一步损害股东的利益。因此,解决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目标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力求使上述三项之和达到最小。

股东与经营者目标冲突与协调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会涉及各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利益主体不同,目标则不同。受利益的驱动,各主体间产生利益分歧和目标冲突是必然的。如何协调和解决它们之间的分歧和冲突也是财务目标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和协调

股东既是企业的出资者,又是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即企业的经理人,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股东的目标是追求财富最大化。经营者的目标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待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较多的闲暇时间、较少的工作时间以及较低的工作强度;尽量避免风险。股东若满足经营者的目标要求,就会放弃部分利益而影响到自身的财富。股东若不能满足经营者对目标的要求,则可能导致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甚至进一步损害股东的利益。

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损害股东利益,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道德风险,例如,经营者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不做最大努力的付出,放弃对股东有利的机会等;逆向选择,以工作需要为名,巧立名目乱花股东的钱,如豪华装修办公场所、购买高档汽车等。

为了防止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减少对股东利益的损害,可采取以下解决方法:

1.解聘

股东一旦发现经营者有损害股东利益的企图或者行为,可选择直接解聘经营者,这是对经营者的一种行政约束。

2.接收

因经营者经营不力,决策失误,使股东利益受损,公司就可能被其他公司强行接收或吞并,经营者也会随之被解聘。这是对经营者的一种市场约束。

3.监督

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其条件是双方的信息不一致,经营者了解和掌握的信息远远多于股东。为避免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股东就要获取更多的信息来对经营者实施监督。监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营者违背股东意愿的行为,但相应地增加了为此付出的代价,即监督成本。

4.激励(www.xing528.com)

股东将经营者的报酬与其绩效挂钩,用激励的方式,使经营者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从而鼓励其采取符合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行动。这样一方面为经营者带来了好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股东财富的增加。股东给予经营者的鼓励可以通过提高年薪股票选择权绩效股等方式来实现。通过鼓励的方式虽然可以达到减少经营者违背股东意愿行为的目的,但同时也削减了股东的财富,增加了激励成本。

股东即使同时采用监督和激励两种方法来协调自己和经营者的目标,仍不能保证经营者完全按股东的意愿行动,经营者仍然可能会采取一些对自己有利而不符合股东最大利益的决策,并由此给股东带来一定的损失。监督成本、激励成本和偏离股东目标的损失三者之间彼消此长,相互制约。因此,解决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目标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力求使上述三项之和达到最小。

(二)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和协调

当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后,两者之间便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契约关系。作为企业的债权人,其目标就是按照约定到期收回本金并取得利息收入。债权人事先知道借出资金是有风险的,但资金一旦到了企业,债权人就失去了控制权。股东可以通过经营者为自身利益而做出一些损害债权人利益的事情。

股东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经债权人同意,将借入资金投资于比债权人预期风险更高的投资项目。如果投资成功,不仅股东得到了超额回报,对债权人也有了偿还保障。一旦投资失败,企业无力偿还,债权人目标将难以实现二是未经债权人同意而迫使管理层借入新债。新债的借入导致旧债的价值下降,使旧债债权人蒙受损失,同时,随着新债的借入,也会使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大大降低,目标难以实现。

解决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冲突的方法:一是寻求立法保护,如破产时优先接管,优先于股东分配剩余财产等;二是在借款合同中加入限制性条款,如规定借款的用途,不得发行新债或限制发行新债的数额等;三是拒绝借款或收回借款,当债权人发现企业有损害其利益的企图或者行为时,可以采取措施拒绝提供新的借款或提前收回借款。

(三)企业与社会的冲突与协调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在许多方面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是一致的。企业在追求自身目标的同时,自然会使社会受益。企业为了生存,必须要生产出符合顾客需要的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企业为了发展,要扩大规模,自然会增加职工人数,创造就业机会;企业为了获利,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从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公众的生活质量。

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一致时,企业往往是无意而为的,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当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不一致时,甚至损害社会利益时,往往是有意而为之,是一种故意行为。企业为了一己之利,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损害消费者、伤害劳动者和其他竞争对手的利益,甚至还可能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等。

协调企业和社会的冲突,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行政干预、道德约束、社会舆论监督等方式来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