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察学生反应及教学准备

观察学生反应及教学准备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使新的教学方法有更强的针对性,W老师首先在高一C班旁听了一节《烛之武退秦师》,在听课的同时仔细观察学生们的反应。整堂课学生们的目光就在课本、参考书、黑板三点间穿梭。就这样,H老师用两课时的时间结束了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课后,H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配套的练习作业,内容包括《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常识考察以及一篇某年高考语文卷的文言文阅读真题。

观察学生反应及教学准备

经过一个学期的潜心研究后,W老师发现了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W老师决定在自己所带班级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正巧这学期学校让W老师接手新入学的高一B班,看着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们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W老师感到充满了干劲。

为了使新的教学方法有更强的针对性,W老师首先在高一C班旁听了一节《烛之武退秦师》,在听课的同时仔细观察学生们的反应。C班的语文老师是位有多年教龄的老老师H,非常重视文言文的教学。H老师遵循常规的教学方法,首先介绍《左传》的历史地位,而后便让同学们朗读课文。W老师观察发现很多同学在朗读时并不投入,只是在机械地读,更有个别同学眼睛盯着书却并没有开口。接着再听朗读的内容也出现了些许错误的读音。据此W老师判断,学生对朗读课文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没有认识到朗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课前可能缺少预习或者预习不到位。

接着H老师便开始疏通字词,将课下注释中的每一个注释都细细讲解,再代入文章中逐句翻译,碰到翻译不出的字词又进行详细的补充。整堂课学生们的目光就在课本、参考书、黑板三点间穿梭。老师讲一处,学生们就埋头记在课本上。H老师还会时不时叫学生起来翻译文章中的某一段话,学生往往照着参考书念完了事。一堂课下来,老师向学生们灌输了满满的文言知识,学生课本上也记得满满当当。但旁观的W老师感到一节课听下来十分疲惫,接收到的知识繁多而杂乱,很难消化,更别说学生们了。

第二节课,H老师首先带同学们复习了一遍上节课学习的文言常识,接着请几位学生接力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翻译了一遍,概括段落大意,分析烛之武说服秦伯所用的技巧,最后分析了郑侯、秦伯、烛之武等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就这样,H老师用两课时的时间结束了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课后,H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配套的练习作业,内容包括《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常识考察以及一篇某年高考语文卷的文言文阅读真题。W老师也借阅了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发现他们对于课内讲解过的知识点回答得较好,对于课外的文言文,答题情况却不容乐观。据此W老师认为,按照原有的教学模式,学生被机械地灌输了课内的文言常识,但文言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并不明显,学生并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

接着,W老师回到了自己的班级上。同学们上语文早读时通常都在背诵文言文和古诗词,由于文言文等篇目在课本中分布较为分散,很多学生选择直接拿古诗文的专题资料进行背诵。W老师注意到不少学生会随意翻看整本资料,边看边摇头,还有同学不时发出啧啧的感叹。于是W老师走上去和其中一位性格开朗的男同学聊了起来,询问他为什么这样感慨。男同学胆子大,诚实地说道:“老师,这些课文都好长啊,看着都难,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根本没法比。”旁边的女同学也小声说道:“这么长的文言文也要背吗?感觉背不下来。”W老师又询问了一些同学,发现大家都有类似的想法。很多同学认为文言文难懂,而以往接触到的教学方法更是让同学们感到十分无趣,一提到文言文就想到大量需要背诵的篇目和文言常识。升入高中后看到篇幅更胜以往的文言文,一开始就存在很大的抵触情绪,更别说提起兴趣了。(www.xing528.com)

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W老师认为,新的教学方法要解决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能够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主动性;

(2)能够体现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文体特征;

(3)能够体现每篇文言作品独特的文学性、艺术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