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句错解,查证不足的优化方法如下:

诗句错解,查证不足的优化方法如下: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不合适的导入使得诗歌主题教学偏离了正轨,那么对句意的错解、情感的歪曲则使整节课在歧途上越走越远。上述课例中,将“单车”释为“轻车简从”,也有的直译成“一辆车”。上述课例是将“属国”解作人,但前句中“单车”同样指使者,明显重复了,解作地名应该更为严谨。多数人解读为地名,有失偏颇。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对教材进行充分研读,没有对各种文献材料进行充分利用,导致个性化的解读明显不足。

诗句错解,查证不足的优化方法如下:

如果不合适的导入使得诗歌主题教学偏离了正轨,那么对句意的错解、情感的歪曲则使整节课在歧途上越走越远。试选取其中一例:

我轻车简从前往边塞去慰问官兵,途中路过了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

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

到了边塞,只遇到骑马的侦察兵,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这些解释的错误集中在“单车”“属国”“居延”以及“征蓬”“归雁”等词。(www.xing528.com)

先看“单车”。上述课例中,将“单车”释为“轻车简从”,也有的直译成“一辆车”。一个“单”字,让许多教师如获至宝,他们认为自己可以通过这个字品读到背后的情感。其实“作者在这里暗用了汉代的一个典故,‘单车’为历史上出使绝域的使者的代称”[1]西汉李陵《重报苏武书》云:“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王维在诗中将“汉”比“唐”,表现的可能是当日出塞的盛世豪情。盛世豪情与抑郁之情截然相反,如果只择其一而教学,那从这一步就开始了对诗歌主题的误导。

再说“属国”。“属国”到底指的是人还是国家?一说是“属国”为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在此处是使者的代称,也就是指“我”;一说是特指居延属国,是地名。上述课例是将“属国”解作人,但前句中“单车”同样指使者,明显重复了,解作地名应该更为严谨。“居延”也有不同解读。多数人解读为地名,有失偏颇。居延在今内蒙古与蒙古国交界处,离都城长安1000余千米,而王维赴往的河西节度使治所距离长安仅有480多千米。王维没有理由到居延去,故此处同下文“燕然”一样应属于用典,用汉代防范匈奴的边关名称“居延”指代前线,实为虚指。如此一来,“过”释为“经过”似可商榷,释为“超过”也未尝不可——“属国”象征的大唐疆域之广阔远远超过了“居延”象征的汉代。“属国过居延”,字里行间皆是慨当以慷的激情,主旨自然也与传统观点有所不同。

“征蓬”与“归雁”的含义更值得探讨。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这两者是作者的自比,以此烘托漂泊、激愤之感,从而进一步曲解了诗歌主题。受曹植《吁嗟篇》影响,“征蓬”大多被解读为与客子孤游有关的意象,但王褒的《出塞》等诗却将其理解为随心所欲自由无拘的状态。再加上诗人此次考察及慰问边疆的出使任务是十分明确的,不应有漂泊之感,说明第二种“征蓬”意象的解读更适用于王维的这首诗,作者极有可能是化用了前人的诗意:战争胜利后,我骑着马无拘无束地在广阔的大漠中前行。除了“征蓬”,课堂上对“归雁”同样有误读:认为“归雁”是指秋天大雁南飞,引起诗人思乡之愁,故而诗人把“归雁”比作了自己。但结合生活常识可知,“归雁”如果是指秋季从北归南的大雁,“胡天”又是塞外的北方,岂不矛盾?可见,这种解读语焉不详,未经深入思考,见归雁即是思乡,见柳树即是惜别,说明有些教师在解读意象时容易陷入思维定式,或喜欢概念化的解读。既然背景介绍时提到,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此番是前去慰问的,那么,“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也可能表达的是作者踏上大唐新开拓的疆土时那种自得与自豪之情。

虽说诗无达诂,但语文课堂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应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语文教师应该有强烈的存疑意识与批判精神,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读对古诗。经过历史的、深入的考证后,我们可以发现,将此诗的情感基调解为雄浑壮大、昂扬振奋是完全可行的。学界对此诗的释义存在多种解读,语文教师们几乎都选择了其中一种,而且还是同一种,这难道只是一种巧合吗?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对教材进行充分研读,没有对各种文献材料进行充分利用,导致个性化的解读明显不足。《使至塞上》的教学案例只是一扇反映中学古诗词教学现状的窗户,管窥一斑,背后折射的可能是整个中学语文课堂的发展问题,不容小觑。

托马斯·福斯特曾说:“我们越多地意识到所读文本与别的文本之间对话的可能性,就越可能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对应性,文本就变得鲜活生动。”[2]古典诗歌是一种互文性很强的文体,诗句对化用、用典、风格、意象的文化意味的传承,以及对语言的高度凝练所导致的背景信息的隐藏,都在提醒读者,古诗阅读,要注意寻找那些能对“这一首”诗歌阅读起到参考、印证或其他帮助作用的“互文”,开展“互文性”的对话,这样才能丰富和加深对文本的阅读体验。所以,针对古诗教学内容雷同的现象,我们可用一句话揭示其症结所在:还是书读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