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教义:历史背景中的中华民族习俗与美德

孔子的教义:历史背景中的中华民族习俗与美德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把孔子放在他存在的历史背景中才能真正认识他。孔子时代的中国,与路易十一颠覆封建贵族权力之前的法国很相像。第二部经典“四书”记录了孔子的真正教义。在祖先崇拜中对家庭的忠诚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宗教意义的责任。在此,孔子是在强调他对中华民族习俗的赞同,这一习俗在早期的颂诗中就有所表达,即向亡灵供奉酒食。而君子的美德则会起引领作用。对于死亡和未来的情况,孔子通常并不多言。

孔子的教义:历史背景中的中华民族习俗与美德

只有把孔子放在他存在的历史背景中才能真正认识他。有人指责这位圣人的思想是倒退的、迂腐的;但你不应该说他只想回到“过去的美好日子里”。当他在周的朝廷上第一次查看祖先神祠、组织每年一次的祭天仪式时,他疾呼:“夫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2]这是树立了治国的理想,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距离这个理想还很遥远。周王朝虽然出过几位有才干的帝王,掌控着整个黄河流域,却在公元前6世纪日益衰落,甚至只能靠封建帝制来维系。周天子沦为徒有虚名的帝王,古老的帝国疆土分崩离析,落入强大蛮横的诸侯手里,他们都为自己的利益而战。孔子时代的中国,与路易十一颠覆封建贵族权力之前的法国很相像。

第一部儒学经典“五经”就是尊重历史的产物,据说孔圣人是其中四本书的编撰人,这“五经”分别是:《尚书》,内容是过去的文献,涵盖了从公元前24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那段历史时期;《诗经》,收入了三百零五首诗,这些诗的创作年代大约是从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易经》,可以说是古代的一本讲解占卜方法的书;《礼记》,汇编了这一时期的礼仪惯例;《春秋》,是孔子的故乡鲁国的编年体史书(公元前722—前484年)。第二部经典“四书”记录了孔子的真正教义。这四部书中,《论语》《大学》,是孔门弟子曾参所作,论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中庸》是孔子的嫡孙子思编写的一部关于品行的作品;《孟子》,其作者也是一位伟大的儒学家。

儒家学说的一些独有的特征可以总结为这样几点:

第一,孝是最重要的伦理美德。一个孝顺的儿子要在五种关系中尽职尽责,这五种关系分别是:父子、君臣、夫妻、兄弟和朋友。这样的观念,自然会受到中国社会体制的支持,因为当时的社会是家长制的,是以家庭(而非个人)为社会基本单位。在祖先崇拜中对家庭的忠诚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宗教意义的责任。在此,孔子是在强调他对中华民族习俗的赞同,这一习俗在早期的颂诗中就有所表达,即向亡灵供奉酒食。这种家庭祭祀到底能否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崇拜,是值得探讨的。有人把它等同于法国人在万灵节上装饰墓碑的习俗。但它牢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不断逝去的一代又一代人当中牢固树立了家庭统一和永存的观念。

第二,人与人之间应该本着“互惠”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仁爱(对儿子和兄弟之爱的延伸)是对待他人应有的态度,但要避免愚蠢。当被问孔子对老子“以德报怨”的态度时,孔子的回答是:“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www.xing528.com)

第三,“君子”是道德力量的主体。人性本是善的,所有的邪恶都因为不当的教育和不好的样本。而君子的美德则会起引领作用。因此孔子要培育“君子”品格——这样的君子有智慧和道德懂得礼节,以至在任何时候他都懂得什么是对的。拥有这种品格的人正直而沉稳,也可以说是为了美德而实践美德。“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第四,孔子对于神灵世界的态度是虔敬地持有不可知论。对于死亡和未来的情况,孔子通常并不多言。“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他常常提及“天”,他并不是有意回避“上帝”这一人格化的用语,他的言论有许多对人信任的记录,但他将关于存在的本质和世界的命运的思考都仅仅视为白费心思。当听说两个丧去朋友的人用“生是梦,死是醒”的这句话来自慰时,孔子说道:“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庄子·大宗师》)

总之,孔子并没有创立任何宗教体系,但是他却通过传播其伦理意义,建立了一种教义。他的重心在做于社会有用的人,他一板一眼地履行宗教仪式,其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和谐”作用,而不是出于对宗教的热情。“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就是理性的克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