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与其他思想体系的影响力及传承

儒家与其他思想体系的影响力及传承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的精神生活都受儒教支配,在西方学者的言辞中,儒教与民族精神两者达到了和谐。但儒教还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些思想体系,而这些思想体系所表现出来的宗教吸引力比儒教所提倡的更加积极。儒教在佛教的衰落时所取得的胜利并不单纯是对孔子和孟子学说的重复。这场运动如今仍影响深远。你也许希望,这些曾经对东方民族文化的精神产生深远影响的伦理体系,能够以耳目一新的形式保存了它的生命力。

儒家与其他思想体系的影响力及传承

长期以来,中国的精神生活都受儒教支配,在西方学者的言辞中,儒教与民族精神两者达到了和谐。实际上,它是在不断遭受非议与诋毁中成熟起来的。孔子去世之后的200年里伦理学理论一直在互相对抗着。杨朱提出了一种轻物重生利己主义墨子提出了一种与这一学说针锋相对的激进的利他主义,提出兼爱来医治社会的混乱。老子对孔子的性善提出质疑,认为人性之向善,就像水之东流,或者柳树条做成器具。面对所有这些争论,孔子最伟大的追随者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为他进行了辩解。但儒教还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些思想体系,而这些思想体系所表现出来的宗教吸引力比儒教所提倡的更加积极。于是道教粉墨登场,宣扬顺从“天道”,并得到了中国最有智慧的文人庄子的支持。庄子的倡导神秘主义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而这一学说最终被孔子学说打败的原因,大概是正如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解释的:“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庄子列传》)但孔子对亡灵的解释保持沉默,恰好给佛教提供了机会,后者用大量的细节描述了人死后的状况,而这正是人们的想知道的。其实,佛教的悲观主义哲学中国人的本性气质并不相符,但佛教宣传的报应学说和拯救之道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从公元5世纪起,佛教与儒教的冲突有增无减,最终走向衰退。但即使在佛教衰败的时候,佛教也为老百姓所信奉的泛灵宗教提供了很多理论和实践。儒教在佛教的衰落时所取得的胜利并不单纯是对孔子和孟子学说的重复。道教和佛教提出了人类必须面对的宇宙论问题。于是,从周敦颐(1017—1073年)开始的新儒教在《易经》的基础上构建出了崭新的宇宙哲学,从两个角度描述了世界:从物质起源到人的智慧,它们一方面构成了五种基本元素和一切感官素材,另一方面引发了一切智慧和道德伦理。新儒教中最伟大的人物是朱熹(1130—1200年),他对经文的评注在当今看来都是权威性的,他阐释出的家庭礼仪和举止规矩把儒教的行为准则带入了普通百姓家。

1906年,孔子被皇帝“奉为神明”。之后,随着共和主义的兴起,出现了一种思潮,它不仅抵制对孔子的封圣,而且反对整个保守的传统。这场运动如今仍影响深远。但是,在西学东渐的知识革新,儒教的未来会怎样,恐怕我们只能臆测。你也许希望,这些曾经对东方民族文化的精神产生深远影响的伦理体系,能够以耳目一新的形式保存了它的生命力。在西方批评者的眼里,孔子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崇。在现实中,也确实没有任何人能够像孔子一样有吸引力。

【注释】
(www.xing528.com)

[1]阿尔弗雷德·德怀特·谢菲尔德(1871—1961年),出生于中国北京,1897年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在哈佛大学及其他多所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旧约叙事》(The Old Testament Narrative,1910)和《语法与思考》(Grammar and Thinking,1912)等。

[2]《孔子家语》卷三《观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