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帝舜、瑶民与民族融合的和谐风尚

帝舜、瑶民与民族融合的和谐风尚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此,帝舜与殷商的祖先均系狄人,都是鸟夷部族。帝舜是一代圣君,其政治清明,史载极丰,姑且搁下。舜跑到今湘北岳州时,携带了其子商均及其妃子娥皇、女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从地名遗址分析,帝舜在中原王朝的活动中心在今河南的伊水、洛水及瑶碧山一带。1)民族融合的和谐风尚帝舜之妃娥皇、女英所处之世尚属父系和母系社会更替的时代,娥皇、女英之胤叫娥皇瑶。扶汉阳及其氏族融入了瑶族。

帝舜、瑶民与民族融合的和谐风尚

山海经》载:“有因民国,勾姓,黍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伯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4)徐中舒先生遗稿《北狄在前殷文化上之贡献》:“殷周之世称狄或作易。”……《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四裔表序》云,狄之别有三:曰赤狄,曰白狄,曰长狄。白狄之种有三:曰鲜虞,曰肥,曰鼓。鲜虞最强。从上文可见,舜之先为有易氏,即狄人的一支。《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据此,帝舜与殷商的祖先均系狄人,都是鸟夷部族。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5)《史记》还载:“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为冀州人。据《史记·夏本纪》:“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至于衡漳。其土白壤。赋上上错,田中中,常、卫既从,大陆既为。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海。”从这里可看出,帝舜所居冀州,西起黄河壶口,经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注入渤海。但舜早期活动在山东一带,引文中言“鸟夷皮服”,也说明了帝舜属鸟夷种落。

舜年20以孝闻,年30尧举之,年50摄行天下事,年58尧崩,年61代尧践帝位,践帝位39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舜子商均不肖,舜乃预荐禹于天,17年而崩。帝舜是一代圣君,其政治清明,史载极丰,姑且搁下。上文中舜61岁践帝位,在位39年而崩,死时正好100岁。百岁老人岂能理政?因此,当他83岁时,就预荐禹于天,大权落到夏禹之手了。

帝舜曾做了几件排除异己的事: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这样做,导致了氏族矛盾的激化。共工氏没有被流放到幽州去,而是仍在其老居武陵郡一带活动。驩兜氏则与帝尧之子丹朱氏居河南的丹阳及湘西北一带,湘西北有“驩兜冢”。三苗氏也没有被“窜”到今川藏高原的“三危”去,而是在湘赣一带建立了三苗之国。“殛鲧于羽山”,的确把夏鲧在羽山处决了。鲧乃禹之父。禹为了报杀父之仇,当他治水成功后,日渐扩张手中权力。至舜83岁时,国之重器集于禹一身。《史记》所谓“预荐禹于天”不如说是禹篡夺了舜的天子宝座。

我国历史上关于禅让之说大概在春秋时就已有之,而否定者也同时有之。譬如荀子言:“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未可与及天下之大理者也。”(6)

亚圣孟子说得更明确。“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7)

尧不曾禅舜,舜不曾禅禹。司马迁的《史记》也不曾有片纸只字言及禅让。按《史记》的说法:“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他在江南九嶷薨逝,何曾禅让给禹?

(一)帝舜的南巡狩

史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苍梧之野在哪里?据《山海经》:“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赤水即工农红军四渡赤水之处,在贵州。赤水东的苍梧之野,今属永州市。试想,舜践尧位时,居今河南。他南巡狩时100岁,百岁老人怎能从今河南徒步数千里去南巡狩呢?其实舜所到的苍梧之野不在湘南而在湘北。“岳州,古苍梧之野,亦三苗国之地。”舜跑到今湘北岳州时,携带了其子商均及其妃子娥皇、女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舜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恸哭,泪染湘竹,遂成了斑竹。《红楼梦》中写道:“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岳州的苍梧之野在今岳州与华容接壤的苍梧台,那里找不到舜的陵墓,故称零陵。但舜没有在那里定居。为避开夏禹的追杀,他竟跑到了湘中的山区——上梅山。(www.xing528.com)

考古发现,今安化东坪镇城埠坪及大福镇尹田村,先后发现两处窑址。遗物有泥质红陶、夹砂红陶、黑陶等陶片,制作于距今4800~42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与帝舜南迁时期吻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安化乐安镇的红泥田,乃连续4000多年的褐陶器生产场地。其出产的夹砂陶器——砂罐子、砂炉锅等,为梅山人历来酷爱的绿色生活器物。

从地名遗址分析,帝舜在中原王朝的活动中心在今河南的伊水、洛水及瑶碧山一带。进入安化后,他们将其地名“搬”到了安化。安化梅城西的乐安镇,其西部有浮青山,当地人称“瑶青山”。梅城镇城边有洢水,镇北有洛阳湾。但清同治《安化县志》言:“熊耳浮青,昔黄帝南巡,至于江,登熊耳山,即此山也。”此言有误。《史记》言: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熊山在湖北,湘山即岳州的君山。黄帝根本没到过安化浮青山,到过浮青山的是另一个帝——舜帝。

(二)帝舜的摇民与盘瓠蛮的融合

帝舜率摇民徙居梅山后,与原居梅山的土著民族——崇拜狗图腾的盘瓠蛮融合,共同从事狩猎,便成了“猺”人,后改称“瑶”人。古代梅山聚居着20多个古氏族,其中苗、瑶两氏族影响最大,下面单说瑶人对梅山的影响。

1)民族融合和谐风尚

帝舜之妃娥皇、女英所处之世尚属父系和母系社会更替的时代,娥皇、女英之胤叫娥皇瑶。娥皇瑶为梅山瑶人的一个组成部分。今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等地,尚有该瑶人遗址。

商末,被商朝征服了的虎方国至商纣时,其支系扶(与虎谐音)夷充当了对外征伐的“工具”,翦灭了人方国。周初,扶夷被姜子牙周公旦率师击溃,徙居梅山。至唐光启二年(886),澧州石门峒酋向瑰起兵造反,召梅山蛮断即州道。自此,梅山蛮脱离了唐王朝。自唐光启二年至北宋太平兴国二年(886—977),梅山蛮势力强大。特别是扶汉阳之世,境内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扶汉阳被人亲昵地称为“包汉阳”,人们将他比喻为北宋神宗时的包青天。扶汉阳及其氏族融入了瑶族。北宋熙宁五年(1072)开梅山后,有一支徙居永州。“清永州永明县有扶灵山,扶灵瑶居其下。山侧有冻岩,中有风洞,久雨闻洞中风声则晴,久晴闻洞中风声则雨。自唐光启二年至北宋熙宁五年(886—1072),梅山经历了卢戎首领卢爷,右甲首领苗人顿汉凌及左甲首领扶汉阳,瑶人苏方、苏甘等不同氏族首领的区域自治,政治清明,人民生活美好、祥和。其风俗:“不淫不盗,无讼争,或遗一物,虽至朽敝不取,有道不拾遗之风。与人约必践,交易不二价。”

2)莺歌燕舞的敦穆气氛

在梅山蛮据有梅山时期,人人能歌,事事必歌,处处有歌,莺歌燕舞的敦穆气氛融合于歌声中,这里姑且称“歌治”吧。歌治之风有两个源头。《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言:“盘瓠得女,负而走南山,经三年,生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衣裳斑兰,语言侏离……”据《辞海》:侏离,同朱离,亦作“兜离”,古代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音乐……西夷(即西南夷)之乐曰“侏离”。另一个源头即帝舜及其瑶民。韩非子言:“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涟源市伏口镇有南风村,古属上梅山,乃舜遁入梅山后的一个居所。那里歌治之风至今不衰。下面从流行的“劝郎歌”中摘几段:“正月劝郎是新年,劝郎哥几要赚钱。赚哒的银钱不要你郎三五两,赚哒绸缎不要你郎半根纱,个人发狠好兴家。……三月劝郎是清明,劝郎哥几戒几宗,一戒洋烟二戒酒,三戒牌宝四戒嫖,郎戒几宗姐不愁……六月劝郎三伏天,劝郎哥几织衣穿。如今有人眼皮浅,衣裳褴褛看轻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