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郭小川的检讨书:不同派别斗争的文化运动表征

郭小川的检讨书:不同派别斗争的文化运动表征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这些难得的“检讨书”,解释似乎也是如此。但我却发现实际上这部检讨书并没有这样单纯。后来,郭小川在“文革”中检讨自己和“周扬一伙”“参加了篡改历史、为30年代文艺翻案、围攻鲁迅”的活动,其实也是左翼文化运动中的不同派别斗争的表征。到了“文革”,原来左翼的两派都被打击,郭小川的检讨也显示了更加微妙的一面。

郭小川的检讨书:不同派别斗争的文化运动表征

北京每天都有许多戏剧性的事件发生。像这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王志东与新浪的纠纷就好像一发不可收拾,双方都动用了媒体的宣传,矛盾似乎是不可化解的。一边是创业时代的传奇英雄,另一边是今天掌权的实力派,再加上唯恐天下不乱的媒体,好戏就这么一幕一幕地演个没完。歧见加上人事,这种冲突似乎是人类的永恒的主题。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矛盾和冲突,其实无论是戏剧和小说的虚构还是现实的人生,都是靠人与人的矛盾和冲突撑起来的,没有矛盾也就没有人生。新浪的纠纷无非是人类许许多多纠纷的又一章而已。这么看来所谓“新经济”之类的时髦并没有彻底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只是使不相干的人们更加迅速地了解那些矛盾的细节,把它变成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这些事情似乎和我正在读的书全无关系,但那本书里的许多展开的故事和今天的这些矛盾和冲突并没有多少不同。我读的是《检讨书—诗人郭小川政治运动中的另类文字》。郭小川一方面是一个热烈讴歌社会主义的激情澎湃的诗人,另一方面却也一度担任作家协会的重要领导,组织文学生产与流通的工作。这些检讨书都是由家属提供的,是郭小川1959年之后在政治方面开始失意,受到批判之后所写,属于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的确弥足珍贵。如果和已经在《新文学史料》上发表的他的若干日记相互参照,可以有机会打开历史帷幕的一角,看到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

文革”前到“文革”时期人们写的种种交代和检讨之类的文字,当然是作者在巨大的压力下所写,难免有许多自我贬抑或自我批判的表达。但另一方面,却也由于这压力,往往后来的回忆录之类中间的自我夸大的成分比较少,从中也可以看到历史的一种另类的叙述,可以看出在完全不同的历史情境之下人对于自我历史的完全不同的解释。可惜这些史料往往没有机会被披露,也就无法让人们看到现在的历史叙述的狭窄和刻板的一面。我们往往以为目前存在的历史叙述就是历史的真实,其实两者迥然不同。现在那种纯洁的知识分子受到极端政治权力压迫而无辜受难的形象几乎无处不在。它已经成为对于社会主义历史的一种权威的表达。对于这些难得的“检讨书”,解释似乎也是如此。这本书的封面除了书名就是一段别出心裁的献词:“本书献给不愿出卖自己,坚守社会良知的人们。”这段献词当然说明了编辑者对于历史的诠释的策略。他们塑造的郭小川的形象乃是一个孤独无助的个人,一个敏感而热情的诗人,一个有优雅品位和善良本性的知识分子。但这样一个好人却遭遇了权力的无情打击。由郭小川女儿写的这本书的前言中指出:“父亲是那样一个真诚、善良的人,他也是有着强烈的内心尊严的!可是,一次又一次、一拨又一拨的检查交代,几乎把他的尊严统统埋葬掉了。”这种叙事在收录的每一篇检讨的后面附的编者评论中也表现得非常清楚。诸如“斗争没有彻底吞掉郭小川潜存的良知”,“个人感情阻挡不了政治斗争的威力”,“在那个极左的岁月,要保全自己,就要竭力出卖自己,咒骂自己。”这样的评论贯穿了全书。个人与国家机器的矛盾冲突和个人的追求失败与自我丧失的历史是这部书的主题。但我却发现实际上这部检讨书并没有这样单纯。一方面郭小川确实时刻检讨自己的个人主义问题,诸如名利思想导致不愿意干行政工作,在诗中表现了失落不满的情绪等等。确实存在一个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矛盾。这表现得非常明确,但却仅仅是飘浮在文字表层的东西。另一方面却始终贯穿了大量左翼文艺运动历史中的人事和权力斗争与矛盾的叙述。这些叙述往往异常具体和异常微妙。这里可以发现郭小川1959年之后在作家协会中的失意,关键是他在有关丁玲、陈企霞的所谓“反党集团”的处理中态度动摇。有关丁玲、陈企霞的反党集团事件,已经有了许多史料被陆续披露。这是50年代中叶中国文坛的关键事件,它不仅涉及左翼文艺界自30年代以来的复杂纠葛,而且也牵连50年代中宣部内部的人事斗争。这一事件经过了几次反复,都与这些关系有关。最后是以丁、陈在反右中的彻底沉落而告终。郭小川一开始批判非常积极,正由于这种批判受到主流派信任,到作协工作,但却在由中宣部副部长李之琏主持的一度为丁、陈翻案的过程中卷入了活动,受到周扬为首的主流派的猜忌。后来的个人主义,《一个和八个》《望星空》的问题等等都是在发现他站错队后的欲加之罪。这导致他在“文革”之前就已经在文艺界主流派那里失意了。后来,郭小川在“文革”中检讨自己和“周扬一伙”“参加了篡改历史、为30年代文艺翻案、围攻鲁迅”的活动,其实也是左翼文化运动中的不同派别斗争的表征。郭小川讲述最详的是1957年夏天他参与了周扬、夏衍等人对冯雪峰的斗争,关键就是30年代“左联”时期的恩怨。当时夏衍批冯最为激烈。直到“文革”结束后,夏衍仍然对这些问题发表了言辞激烈的意见,和1957年的说法并无不同。其实这里的关键是有关权力的人事斗争。郭小川在其中处理失当是他政治上失意的中心原因。到了“文革”,原来左翼的两派都被打击,郭小川的检讨也显示了更加微妙的一面。郭小川的检讨书还涉及了他和一些高级干部的交游,如和王任重、王震等,也都提供了许多复杂的背景资料。我们只能说经历了这复杂的一切,郭小川还是幸运地保持了诗人的清誉。(www.xing528.com)

不过这部《检讨书》让人思考的是,我们是不是过于简单地理解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和当时的社会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