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变读书习惯的有效方法

改变读书习惯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它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必需时还要为之付出一定的代价。交通警察为了保障正常的交通秩序,必须一动不动地高度注意车辆来往的情况。革除不良读书习惯主要是为了强化读书的注意力。要达到强化读书注意力的目的,只有进行学习。2.强化新的读书习惯与原刺激之间的联结。将爱好的东西作为改变旧的读书习惯的报酬,就会在无形中对于新的读书习惯的建立予以强化。

改变读书习惯的有效方法

注意这一个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对于它我们并不陌生。

“请注意,火车马上要进站,下车的乘客请做好准备”,在旅行时,我们总会听到列车员亲切的关照声。

“请大家注意,现在开始考试”,在教室里,教师总会这样提醒我们。

汽车驾驶员的座位旁,总有一张醒目的标志:“请不要和驾驶员说话”。

“铃……”一阵自行车铃响从身后传来,我们总会很警觉地向后一望,很小心地避开驶来的车子……

显然,在这所有的活动中,我们都在频繁地运用和涉及着“注意”这一个概念。

注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你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在存在着、运动着,而你往往只对许多繁杂的事物中的一片段或一部分有清楚的印象,而对另一些事物,你只能模糊地感到它们的存在,或者根本就没有感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是因为你往往只把眼光盯在一些事物上,而这些事物往往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和性质,像这样的心理活动现象,就叫注意。

严格地讲,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所谓指向,就是说我们总在一堆事物中选择出我们所要注意的对象,如你听讲时,你的注意力不是指向教室里的一切事物,而是把老师所讲过的内容从许多事物中挑选出来,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心思投入到老师的讲述上。

而注意的集中,则是指注意不仅是对讲课的内容这个注意的对象进行了选择,而且对有碍于听课的其他内容,如周围的谈笑声、画册等诱惑进行了抑制,这样就使老师讲课的内容在头脑中留下更加清晰、更加鲜明的印象。

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读书必不可少的条件,大凡在读书生涯中有所建树的人,都非常重视注意力。

数学家华罗庚在杂货铺做学徒时,常常会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数学公式的推理演算中。

一次,有一位顾客进来向他询问货价,他正在计算一个数据,便随口把香烟盒上的数字说了出来:“8356723”,把这位顾客吓了一跳。从此,他的故乡金坛便传开了“罗呆子”这件趣事。

注意的形成总是有引起注意的目的,根据引起注意的目的是否明确,可以将注意划分为两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指那些没有预定的目的,只是由于某些新奇的、强烈的、变化着的刺激而引起的注意。这种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的。

例如在路上,突然发生了一场车祸,会使你不由自主地去看一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篮球场上,一个运动员被撞倒在地上摔成重伤,你的注意往往会从紧张的比赛中一下子转向对这个运动员的救护上。

其他像强烈的光线、鲜艳的色彩、巨大的声响、奇异的气味,这些很有特点的外界刺激,都会使无意注意发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随便翻翻”的读书方法,它实际上是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读书方法,是受书中内容对读书者兴趣的吸引力所支配的,其实这也是一种无意注意。

就是在这种随便翻翻中,你可以轻松愉快地获得某些有用的知识,当然,这样得到的知识往往零零散散,不成体系,人们要想获得丰富的系统的知识,还主要靠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它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必需时还要为之付出一定的代价。

例如老师布置了作业,为了完成它,你就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在做作业上。

交通警察为了保障正常的交通秩序,必须一动不动地高度注意车辆来往的情况。

射击比赛中的运动员为了射中目标,一定要目不转睛地盯住靶心。

这些都是有意注意。

在你平时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有意注意,没有这种注意,就不可能对事物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古语讲得好:“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如果你不能全身心地去注意某个事物,即使它们就在你的身旁,你也会不见不闻,甚至吃在嘴里,也不知道它的味道。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他25岁生日那天,他的朋友给他买了点鱼子作礼物,爱因斯坦一边吃,一边与朋友兴致勃勃地谈论问题。

当他把鱼子都吃完时,朋友问他:“你知道你吃的是什么吗?”

爱因斯坦一时语塞,他只是全神贯注地与朋友讨论有趣的问题,竟然忘记了自己一勺勺送到嘴里的是什么食物。可见,注意特别是有意注意是多么重要。(www.xing528.com)

革除不良读书习惯主要是为了强化读书的注意力。要达到强化读书注意力的目的,只有进行学习。因为读书习惯原本是在学习中不断养成的,所以读书习惯必须由学习而改变。

改变既有读书习惯的方法有以下四种。

一、惩戒法

这种方法是一种强迫性的制止法,只要你出现习惯性的反应,即对你施以惩罚。

惩罚的方法有别人实施和自己执行两种,别人实施的惩罚如上课打瞌睡被罚站,自己执行的惩罚如古人的头悬梁锥刺股。

但是,惩戒法不是一个革除不良读书习惯的好方法。

因为惩戒时常伴随着痛苦情绪的产生,所以即使对旧习惯暂时制止了,但你可能因痛苦情绪的反应和惩罚时的刺激形成新的不良习惯。

二、耗尽法

耗尽法是一种训练动物时常用的方法,此法是一种不仁慈的方法。

譬如说驯服野马时,由于野马骑上去并不受你指使。所以善骑者跃上马背,任其跳跃,鞭策有加,使之不得休息,其体力耗尽后,最终会向人俯首贴耳。

有时学校的训导人员也会采取此法,纠正你的一些恶习。譬如说,强迫吸烟的学子连续吸大量的烟,直到其吸得恶心为止。这种方法对改变习惯不易产生持久的效果,难免产生不良作用。

三、代替法

这种方法是以良好的读书习惯代替不良的读书习惯,此种方法最适当。

此法根据一心不能二用的原理,在引发旧读书习惯的情景下,引起另一种新的读书习惯,使旧的读书习惯受到压抑而没有出现的机会。

在进行多次练习后,旧的读书习惯就会因没有机会出现而逐渐淡化,新的读书习惯也会慢慢增多而增强,最终使新的读书习惯代替旧的读书习惯。

此种方法就像看电视一样,每次只能看一个节目,要想消除看固定节目的旧习惯,只有改选另一个新节目代替。如想使代替法行之有效,必须符合两个原则:

1.在原刺激下不容旧的读书习惯出现。

2.强化新的读书习惯与原刺激之间的联结。

譬如说,你习惯读书音乐,但是一心不得二用,音乐会对书本的注意产生干扰。这时就要采用代替法,让音响设备离开读书现场,使你不能听到音乐,这时不妨许下一点心愿,例如只要自己读书达到某种程度,就可以欣赏音乐。将爱好的东西作为改变旧的读书习惯的报酬,就会在无形中对于新的读书习惯的建立予以强化。

四、改变环境

改变环境法是人们最常用的方法。此种方法对于姿势不良、边读边吃等读书瓶颈非常有效。例如,因为有了躺卧读书的地方,才会边卧边读的。

因此,把环境改变,把原因消除,习惯性的反应也就不会出现了。觉得自己毅力不够的学子,最好在图书馆里读书。因为在图书馆里读书,不但可以避免不良的读书习惯,还可以得到两种副产品:

一种是,因大家都在读书的气氛会让你觉得你不能不读书。因为周围的人都在读书,惟有你没读书,就会显得与大家格格不入。

另一种是,由于处在成千上万本书的气氛中,使你觉得不能不读书,因为,你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而好书当前又不去读它,就显得有些辜负这些好书。

不过,读书习惯的改变是件知易行难的事。如想采用的方法行之有效,就必须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原则一,每次只选一个习惯改变。

当一个读书习惯改变成功后,再改第二个、第三个。这样,实施起来比较容易成功,而且也能增加自信心

原则二,先改变最容易改变的。

对于那些不容易改变的读书习惯,改变时常常虎头蛇尾,难竟全功。与其劳而无功,还不如暂时留置,等有了经验和信心时,再来改之也不迟。

原则三,了解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革除不良读书习惯时,应采取渐进的策略。因为,读书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所以,也不可能一日就将其改进。只要你觉得革除旧的读书习惯的方法行之有效,你就要继续进行,你应如滴水穿石,切忌一暴十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