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道者劝以教人的优化

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道者劝以教人的优化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墨子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墨子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道德教育思想。他把“隐慝良道而不相教诲”视为教师的大恶,把“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视为教师的大善。墨子目睹当时社会混乱、道德沦丧的现实,深知进行道德说教不易。世道衰微,道德沉沦,更加表明“有道者劝以教人”的重要性。但墨子认为,对于行为的功效也不可忽视,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有益的功效应多多益善。

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道者劝以教人的优化

墨子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他兴办私学,广招学生,以“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培养实践“兼相爱、交相利”的“为义的兼士”作为自己的使命。

墨子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道德教育思想。

(1)人性如素丝

人的善恶品德是从哪里来的?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养成的?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牵涉到道德教育的许多根本问题。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所染》)即是说,人的本性或品德,本来并没有善恶的区别,而是后天“所染”,即受环境、师长、朋友影响、教育、熏染的结果。他以交友为便,说“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宦失其理矣。”《所染》

墨子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观点,同告子所说的“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是一致的,从人的品德善恶的可塑性,说明了对人的影响、教育、熏染的重要性。学校的教师用怎样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来教育学生,直接影响学生道德是非观念和个人品质的形成。

(2)有道者劝以教人(www.xing528.com)

墨子在教育实路中,把“有道相教”(《天志》),将学生培养成为“兼相爱,交相利”的“为义兼士”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他把“隐慝良道而不相教诲”(《尚贤下》)视为教师的大恶,把“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视为教师的大善。他认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尚贤下》教师能把自己认识的“兼爱”的良道劝以教人,使天下百姓都能明此理,行此道,才能天下有序,“此安生生”人民幸福。

墨子目睹当时社会混乱、道德沦丧的现实,深知进行道德说教不易。他指出:“今夫世乱,求美女者众,美女虽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之也。”(《公孟》)说明要人接受从善之道不易,要奋力而为,循循善导才能奏效。世道衰微,道德沉沦,更加表明“有道者劝以教人”的重要性。他说:“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公孟》

(3)志功合一

在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怎样评价人的行为的善恶?墨子提出“合其志功而观”(《鲁问》)的评价方法。这里所谓的“志”,是指行为动机,“功”是指行为的功效。“合其志功而观”,即是把一个人的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考察,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他指出,如果有两种行为,“其功皆未至”,尚待功效可鉴时,应以判断“意”即主观动机的是非为准。但墨子认为,对于行为的功效也不可忽视,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有益的功效应多多益善。同样,看一个人是否有仁义,不是看他是否懂得“仁”的概念,而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有“仁”的行动,对善恶行为能够取舍。他说:“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也其取也。”(《贵义》)

墨子强调志功合一,主张把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作为评价行为道德是非的一条原则,具有鲜明的合理性,为我国的道德教育形成重视言行一致、学以致用的优良传统,起了十分积极的理论先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