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德导引的道德教育思想

以德导引的道德教育思想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要靠杀戮,而应自己“帅以正”,用自己的道德行为去教育和感化人民。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道德教化比刑罚更重要。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杰出教育家,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对于培养人的良好道德品德的重要作用,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思想。所以在他的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五是“内省”,要求学生经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思想检查,自觉进行道德反省。

以德导引的道德教育思想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出发,十分重视道德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把道德生活看成是高于政治法律教育艺术宗教等其他一切活动的因素,主张用道德统帅其他活动。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意思是说,如果统治者有道德,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孔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要靠杀戮,而应自己“帅以正”,用自己的道德行为去教育和感化人民。执政者做善事,老百姓自然也做善事。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执政者自己道德品行的好坏,直接决定全社会的道德风尚。

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道德教化比刑罚更重要。他说:“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意思是说,刑罚只能使之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道德教化比刑罚更重要,它既能使百姓守规矩,又能有羞耻之心,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极力主张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道德教化,反对“不教而诛”的暴虐行为,认为德治比法治更根本。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杰出教育家,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对于培养人的良好道德品德的重要作用,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思想。

(1)德教为主

孔子是一个道德决定论者,反映在教育观上,他把教育看作是提高人们道德水平的手段,以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美德。关于孔子办学的教育内容,根据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说法。据《论语·先进》,他的教育内容有四种,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德行的教育列于各科之首。他教诲自己的学生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即是说,当一个学生,首先要学习德行,做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其次才是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所以在他的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孔子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把德的标准置于才能之上。他认为颜回好学,不是说他的知识丰富。才能高超,而是指出颜回的品德比别人高尚。一个人的知识才能再好,如果没有好的品质,也是不足道的,孔子认为,道德的价值高于人的知识才能。在各种教育中,道德教育处于第一位。

(2)寓德教于教学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的“君子”。他认为,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不论是“教”还是“学”,都应在努力增进人的知识的过程中完善人的道德品质。

从“教”的方面来说,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传授各种文化知识来完成,培养道德与传授知识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孔子精心为学生编成《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教材,在教学中,尽力发挥这六种教材对人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情操的陶冶作用。《诗》教人心意畅达,体切人情;《书》教人通晓历史,明辨是非;《礼》教人知道规范,举止有节;《乐》教人净化心灵,品性善良;《易》教人深察事理,达观为人;《春秋》教人交往得体,行为有原则。

从“学”的方面来说,孔子十分强调学生应把学习知识的过程,看作是提高自我道德素养的过程,把学习各种知识与培养良好的品德统一起来。他对学生子路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即是说,“仁”、“知”、“信”、“直”、“勇”、“刚”等君子必备的优良品质,只有不断学习知识才能形成、巩固和发展。一旦放松学习,好的品行就会发生偏差。孔子的教书育人、好学利德的思想,在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为仁由己(www.xing528.com)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强调发挥人们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一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美德的养成,主要地不是依靠“外烁”,而是依靠“内化”,依靠自我的努力与锻炼。

他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向学生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自我进取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一是“深思”,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自觉进行道德是非的思辨和选择。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二是“立志”,要求学生在道德境界与学业上树立崇高的标准与理想。他谆谆教导学生,不要贪图现实生活中的一时享乐,而要“志于仁”(《里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不息奋斗,“守死善道”,“志于道”《里仁》。一旦选择了崇高的志向,就要矢志不移,自强不息。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三是“克己”,要求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注重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以道德规范自觉检点自己的言行。他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品行高尚的人,遇到事情应严以责己,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

四是“力行”,要求学生懂得了为“仁”的道理,就应在自己的行动中“躬行”,体现“仁”的精神,言行一致。他说:“力行近乎仁”。(《礼记·中庸》)他认为,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否高尚,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公治长》)。他常常勉励自己和学生,当一个“躬行君子”(《述而》)。

五是“内省”,要求学生经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思想检查,自觉进行道德反省。他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见到别人的品行比自己高尚,虚心找出差异,努力向别人学习;见到别人有不良的品行,也要对照自己,引以为戒,防止类似的过失。内省的方法注重人们道德修养的主观积极性,鼓励自己教育自己,对于迁善改过、修养德性具有外在道德教育和道德评价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4)以身作则

孔子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道德规范,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以身垂范,给学生作出榜样。他多次提到统治者或师长在道德方面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又说:“不能正身,如正人何?”《子路》作为统治者或师长,自己德行高尚,处处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表现出高尚的品质,那么不论臣民百姓或自己的学生就会上行下效,人人讲道德;如果统治者或师长,自己道德败坏,品格低贱,即使整天高唱“仁义道德”、“礼义廉耻”,老百姓或学生也会听而不闻,漠视道德。统治者自己的真实言行是国民道德行为的实际榜样,教师自己的道德品貌对学生有重大的影响。

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在自己的长期教育实践中,处处以高尚的品行向学生示范,以真诚恻隐的人格熏染学生,深受弟子和后人的崇敬和赞叹。颜渊曾由衷地称赞孔子的道德人格:“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孟子叹服孔子“出乎其类,拨乎其萃。”孔子率先倡导的教师以身作则,在我国漫长的教育史上,为历代教育家所推崇,并逐步演化成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项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