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仁政思想:为政以德

孔子的仁政思想:为政以德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时,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正”,就是“为政以德”。这位妇人哭诉亲人频频被老虎咬死仍不愿离开,就是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认为,如果国君实行德政,就能赢得人民,臣民就会如同众星捧月一般拥戴他。为政以德,就是孔子的仁政思想。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孔子明确反对暴政,主张德政。

孔子的仁政思想:为政以德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当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时,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他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孔子反复强调榜样的力量。中国有句古话说“上行下效”,所谓“正”,就是要做臣民的好榜样,在全国上下树立良好风气

“正”,就是“为政以德”。

季康子打算实行“田赋”,即将军费改为按田亩征税,并派冉求就此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说:“如果不遵守礼数,贪婪冒进没有止境,即便征收田赋,也会再度面临财政不足。”但是很遗憾,季康子没有听从孔子的建议。《左传·哀公十一年》也记载孔子劝季康子:“‘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季氏不听。”孔子不赞成季康子横征暴敛,就是体恤民力的具体体现。

鲁昭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17年,鲁昭公攻伐季孙氏,季孙、孟孙、叔孙三家联合反抗昭公,昭公兵败逃亡齐国。孔子为逃避鲁国战乱携带弟子前往齐国。孔子一行路过泰山脚下时,发现一位妇人在一座坟墓前哭泣,十分悲痛。车上的孔子听了,心生不忍,就打发子路上前询问。妇人伤心地说:“我的公公丧身虎口,我的丈夫也丧身虎口,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吃掉了。”孔子闻听此言,问道:“那你为何还不离开此地?”妇人说:“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听了,动情地对弟子们说:“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这位妇人哭诉亲人频频被老虎咬死仍不愿离开,就是因为这里没有苛政。这件事对孔子的触动是很大的,不由得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慨叹。(www.xing528.com)

跟苛政相对的,就是德政。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还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如果国君实行德政,就能赢得人民,臣民就会如同众星捧月一般拥戴他。他所谓的“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论语·子路》),就是这个意思。为政以德,就是孔子的仁政思想。

孔子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一个国家由善良的国君治理一百年,就能摒除残暴杀戮。孔子对这句话深以为然,当季康子担忧盗贼,并就此向孔子征询意见时,孔子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如何才能做到天下无贼?孔子认为自己要做到贪欲不生于心,人没有贪欲就不会有如此这般的担忧了。季康子继续说:“如果杀掉无道之人来成全有道之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哪里用得着杀戮?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居上位者的品德好比风,老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随风伏倒。”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孔子明确反对暴政,主张德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